出仕成汉(2)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49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3
西蜀是道教的发祥地,当时范长生是青城山天师道首领,所以常璩要依靠范长生获得保护,这是乱世情形下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众所周知,东汉时期的早期道教有两大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或正一道,是沛国丰县人张道陵于东汉顺帝时,在西蜀鹤鸣山所创,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因入教者要缴纳五斗米而得名。太平道是巨鹿人张角于东汉灵帝时所创,因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用为人疗病的方式传教。由于当时疫病流行,广大民众纷纷求治而信奉太平道,信众发展到了数十万,后来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到了东汉王朝的残酷镇压。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也做了呼应,张道陵之孙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统治了将近三十年。张鲁后来投降了曹操,被迁至邺城,不久便病故了。天师道失去了统一领导,内部开始分化,但道教的巨大影响依然存在,蜀汉时期,蜀地的道教信徒就比较多。西晋“八王之乱”中的几位重要谋士都是天师道信徒。
据史籍记载,范长生是涪陵郡人,蜀汉后主的时候才迁居成都的。蜀汉后主延熙十一年(248年),涪陵发生了夷民造反事件,《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秋,涪陵属国民夷反,车骑将军邓芝往讨,皆破平之。”《三国志·蜀书·邓芝传》也记载:“十一年,涪陵国人杀都尉反叛,芝率军征讨,即枭其渠帅,百姓安堵。”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涪陵郡“土地山险水滩,人多戆勇……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反,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分羸弱配督将韩、蒋,名为助郡军,遂世掌部曲”。关于时间,延熙十三年可能是抄写之误,应该是延熙十一年。刘琳先生认为:“范氏,李雄丞相范长生,涪陵丹兴人,当即诸葛亮此次迁于蜀者。范氏当亦为板楯蛮,与李雄为同族。”又说:“蜀汉延熙十一年,车骑将军邓芝征涪陵,‘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故蜀郡多涪陵人,范贤家亦当为此时移入。”范贤为“青城山道士,涪陵丹兴人,本名长生。李雄称王,迎为丞相,尊称为范贤。世又称之为蜀才,《经典释文序录》有蜀才《易注》十卷,即长生也。自唐以来青城山有长生观,据说即其故宅所在”。《华阳国志》卷九也有关于范长生的记载:“贤名长生,一名延久,又名九重,一曰支,字元,涪陵丹兴人也。”从这些记载可知,范氏本是涪陵大族,蜀汉时期被迫迁徙,范长生一家就是这个时候离开故乡涪陵,迁居成都的。当时西蜀信奉道教的人很多,范长生也加入了天师道,长期住在青城山修炼道术,后来成为天师道首领。
按照道家的说法,青城乃昆仑下都、岷山南首,黄帝曾在此问道于宁封子、容成公。张道陵创立天师道,设立了二十四治,作为传教活动的根据地,以加强对道众的管理,沿岷江流域分布的有青城治、鹤鸣神山太上治等。青城治不在后来的二十四治之中,可能属于别治或游治。为了便于修道和传教,道治大都设立在群山环抱的山间小平原,南方民族称此为“峒”,附会传说有神仙石室,可上通于天,后世道教因此称之为“洞天”。“这些地方多为汉夷互市之处,是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而且“山清水秀,云遮雾绕,其自然生态既优美迷人而又充满神秘的气氛”。道教设治在这些易守难攻、进退自如的山水之间,也就有了较大的安全性。青城山是天师道的洞天福地,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有“神仙都会”之称,相传张道陵曾于此修真创教。范长生选择在青城山隐居,当然是很有眼光的,也是生逢乱世的一种深思熟虑的行为。因他本是大族,有部曲跟随,又注重信义,博学多才,所以深得天师道教徒的敬服和拥戴,成了天师道的重要首领。《晋书·载记》说“涪陵人范长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可见当时追随他的民众是很多的,也说明他成为天师道首领后拥有很强的宗教号召力。范长生不仅有家族部曲和道教信徒,而且有自保的武装力量,既有威望又有实力,是西蜀地区众望所归的大人物。
范长生在青城山除了隐居修炼,还办了私塾,教育子弟,跟随他学习和拜他为师的人很多。到了西晋时期,巴蜀地区爆发流民起义的时候,范长生年事已高。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说范长生在青城山“岩居穴处,求道养志”。《资治通鉴》卷九十说:“长生博学,多艺能,年近百岁,蜀人奉之如神。”关于范长生的年龄,有多种说法,有的似有夸大的成分。常璩前往青城山求学,拜范长生为师的时候,范长生已是古稀之年了。相传,范长生开办私塾教学的地方,是在青城山的清风洞。也有说范长生是住在青城山下的,后来在原址修建了道教宫观长生宫,唐代的唐求、宋代的陆游与范成大等人都游览过,还留有诗文记录其事。
常璩青少年时代跟随范长生读书学习应该有好几年时间,这对他的人生影响比较大。首先是在当时兵荒马乱的情形下有了依靠,常璩不用再害怕遭到匪徒的袭扰,可以安心读书。其次是常璩在此期间又阅读了很多书籍,增进了学问,也磨炼了性格,开阔了胸襟,为他今后著书立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再者是为他成年之后的仕途提供了机会。大约在常璩十九岁的时候,范长生接受了李雄的邀请,担任大成国的丞相之职。由于范长生备受成汉政权尊崇,而常璩是范长生的学生,后来常璩入仕,也很受信任,做了大成国的史官,在李势即位后被任命为成汉政权的散骑常侍。
常璩大约在二十岁时娶妻成家。这时蜀地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常氏家族在江原的产业也逐渐得到恢复,重新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关于常璩妻室的情况,有传说是娶了入蜀的流民之女,因缺少史料记载而不得其详。常璩年轻的时候,曾外出游览,去过江州(今重庆)。江州在先秦时期曾是巴国的都邑,一直是巴人的重要聚居地,常璩在这里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巴人的传说故事。常璩还出游过其他一些地方,对巴蜀各地的民俗风情都非常熟悉。据传,他很可能还到过南中等地,对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等史籍所记载的西南夷的历史地理人文做过一些实地考察。出游增长了见识,也开阔了眼界,对常璩后来撰写《华阳国志》大有好处。因为缺少史料记载,常璩的早年经历似乎相对简单,他究竟还游历过哪些地方,经历过什么曲折的故事,我们都不得而知。此处不便推测,当然也不能虚构。常璩出游归来之后,便走上了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