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出仕成汉(1)

出仕成汉(1)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742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3

常璩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读书学习,阅读了很多先世遗书。

江原常氏家族中,有不少做官的名人。譬如蜀汉设立南广郡时,就以蜀郡江原人常竺为首任太守。常竺字代文,后来升迁为侍中,回到成都在蜀汉朝中做官。常竺的儿子常伟,字公然,也走了仕途,做过阆中令。常竺的孙子常骞从小读书治学,钻研过《毛诗》《三礼》,曾以清尚知名,后来也从政了,先在州里做从事、主簿,然后郡里察孝廉,做萍乡令,选为西晋成都王司马颖的侍郎,先被派去做绵竹令,后又被召回做郎中令。在西晋“八王之乱”中,常骞因为跟随司马颖有功,被封关内侯,接着又升迁为魏郡太守,加材官将军。常骞觉得晋朝皇族内乱潜藏着很多不测之险,中原很乱不是久待之地,便“固辞去官,拜新都内史”。“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十六年,参战诸王相继败亡,被杀的官员与民众数量众多,是西晋历史上一场触目惊心的王室内部大屠杀。随后又出现了“永嘉之乱”,使得社会陷入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西晋的衰亡。常骞回到蜀郡,使他避免了中原的纷争祸乱。后来蜀中也发生了动乱,常骞被任命为湘东太守,此时他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身体也不太好,尚未赴任就病故了。

常璩的曾祖父常廓,字敬业,是常氏家族中的一位饱学之士,常璩《华阳国志》卷十一说他“以明经著称,早亡”。常廓去世得比较早,没有担任过什么官职,却奠定了“阖门广学”的家风。常廓有几个儿子,都好学多才,其中以常宽最为著名。在常氏家族中,常宽和常骞是同辈,常宽是常骞的族弟。常宽很有才学,也非常能干,在著述方面颇有成就,在仕途上也担任过多种官职,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常璩在《华阳国志》卷十一中,对常宽的学问成绩与仕途经历就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说常宽早年认真研读过《毛诗》《三礼》《春秋》《尚书》,特别钻研过《周易》,很有心得。常宽还博览过《史记》《汉书》,强识多闻,很有学问,被称为江原当地的大儒。常宽为人却很谦虚,不喜俗务,蜀郡命功曹察举孝廉,都被他婉拒了。后来他还是走上了仕途,接受了任命,做了益州主簿、别驾,被推举为秀才,做了侍御史、繁县令。

常璩继承了家学渊源,自幼好学不倦,少年时已经颇负才名。但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由于战乱骤起,一下就打破了平静的生活。像常氏这样的大家族也难以苟安,使得少年时代的常璩陷入了流离失所的境地。

当时蜀地爆发了农民起义,社会被战乱与恐慌的阴云笼罩,一些大家族为了避乱,纷纷远徙他乡。离开蜀郡的人越来越多,迁徙避乱成了当时的一股风潮。常氏家族也深受影响,随即以常宽为首领,也随大流开始了迁徙行动。他们离开蜀中江原故地,迁往荆湘地区。很多常氏族人都跟随着常宽走了,当然也有一些族人留了下来。没有迁徙远走的族人只有结寨自保,夯筑了坚固的土墙,以抵挡土匪的侵扰,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常宽带领族人随同流民大潮进入荆湘地区之后,在零陵境内停留下来,从繁县迁徙来的很多百姓也跟随而至。东晋朝廷得知了这个情况,为了管理这些流民,便在零陵侨置繁县,任命常宽仍为繁县令,以治理民众。这是东晋王朝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采取的一种“侨治”方式。任乃强先生认为:当时“繁县民流居零陵者多,因设侨县以理之”,“江左侨立郡县,此其滥觞也”。

那个年代战乱频繁,位于长江中游的荆湘之地也并不安全。从蜀中迁徙而来的民众,在当地原住民的眼中不过是一些流民,后来相互之间逐渐产生了比较大的矛盾。当时有位叫杜弢的成都书生,早年就以才学著称,曾被州里推举为秀才,因避乱来到了南平郡,得到当地太守应詹的欣赏和礼遇,请他做醴陵令。由于杜弢的地位与声望很高,很多从蜀郡迁徙来的民众都自发地追随他,拥戴他,使他成了流民的首领。这些来自蜀郡的流民散布在荆湘境内,遭到当地大姓人家的侵凌欺侮,都心怀怨恨。有些蜀人便开始闹事,与官府发生了争战。有人向湘州刺史荀眺进言说流民都想造反,荀眺准备杀死全部流民,于是流民推举杜弢率众起事。杜弢自称梁益二州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率军攻破郡县,迫使荀眺弃城逃往广州。杜弢接着又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官军,乘胜攻破了零陵、鄂州等,杀死了长沙太守与宜都太守等地方官员。晋元帝司马睿命令征南将军王敦、荆州刺史陶侃等人讨伐杜弢。前后交战数十次,杜弢的将士多数战死,于是向司马睿请求投降。司马睿起初不同意受降,杜弢便写信给应詹,自述被逼起事的原因,表示愿意为东晋朝廷效忠,投诚以后可以为朝廷北伐中原,或为朝廷西征李雄收复失土,以此救赎前罪将功补过。应詹将信呈交给了司马睿,并进言说:“杜弢是益州的秀才,一直享有很好的名望,被同乡人逼迫才聚众叛乱。现在悔恶归善,理应派使者去安抚,接受他投降,以使江、湘地区的百姓安定。”司马睿从当时的局势考虑,便派前南海太守王运去接受了杜弢的投降,并宣读诏书,赦免了杜弢与流民的反逆叛乱之罪,任命杜弢为巴东监军。杜弢接受任命之后,驻扎在附近的东晋将领们仍然不停地攻打他,这使得他非常愤怒,觉得朝廷是在欺骗他,于是杀死了前来受降招抚他的王运,再次率流民反叛。杜弢派部将攻打临川,接着攻陷了豫章;又派部将率领精兵向武陵进军,切断官军的运输路线。晋元帝对杜弢的反叛也很愤怒,下令调集各路官军,对杜弢进行围剿。经过几次激烈的厮杀,杜弢的部众被击败,全部溃散,杜弢见大势已去,于是趁乱“逃遁,不知所在”。

在这种连续不断的战乱情形下,从蜀地迁徙到荆湘的民众自然是深受其害,吃尽了动荡不安的苦头。常宽为了避乱,只得率领族人再次往南迁徙,进入交州暂时栖居。据《华阳国志》记述:“湘州叛乱,乃南入交州。交州刺史陶咸表为长史,固辞不之职。虽流离交城,衣敝(褞)〔缊〕袍,冠皮冠,乘牛往来,独鸠合经籍,研精著述。”常宽在交州的时候,生活比较清贫,仍不忘读书写作,一些重要著述如《蜀后志》《后贤传》等,都是在这个时候撰写完成的。到了晋元帝的时候,“嘉其德行洁白,拜武平太守,民悦其政。以荣贵非志,在官三年,去职”。武平属于交州,在现在的越南河内以北,常宽做武平太守的时间很短,又遭遇交州内乱,幸免于难。常宽岁数已大,后来就在交州去世了。当时跟随常宽迁徙到交州的蜀人比较多,到李雄派兵收取宁州、招辑流民的时候,蜀人流落在交州、南中、荆湘等地的,才又陆续回归蜀地。天下之大,五湖四海皆可安家,但眷恋家乡则是人之常情,更何况蜀地物产富庶,乃天府之国,对避乱远走的蜀人来说,盼望回归家乡,具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很多蜀人经历了这番折腾,又从交州、南中、荆湘等处辗转回到了蜀地。常氏家族的一些人,也有回来的,这些都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了。

当流民潮引发大规模迁徙的时候,常璩还是少年,又由于家中的一些原因,所以没有跟着迁徙队伍远走他乡。按照任乃强先生的推测,这是由于“璩时尚幼,家较贫,未能远徙,随族结坞,附青城范长生以自存。后受李雄绥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