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蜀背景(2)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69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3
《蜀王本纪》中的很多记述对常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常璩后来撰写《华阳国志》,对古蜀历史的追述,就采用了扬雄《蜀王本纪》中的许多说法。常璩也熟读过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等著述,对黄帝与蜀山氏的联姻记载深表赞同。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这段记载中提到了黄帝与古蜀的两次联姻,先娶西陵之女为正妃,又为其子娶了蜀山氏女。在其他古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山海经·海内经》就有“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的传说。《世本》《大戴礼记·帝系篇》等也有“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颛顼母濁山氏之子,名昌仆”“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仆氏,产颛顼”的记述。袁珂先生考证说,蜀,古字通濁,《世本》说的“濁山氏”也就是蜀山氏。与黄帝同时期的蜀山氏,很可能是岷江上游最早养蚕的部族。有学者认为,蜀山氏因为长期养蚕和纺织丝绸,后来便以蚕为族名,称为蚕丛氏。蚕和蜀,其实都是和养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就说:“蜀,葵(桑)中蚕也。”任乃强先生认为,蜀山氏是最早“拾野蚕茧制绵与抽丝”的部族,到了“西陵氏女嫘祖为黄帝妃,始传蚕丝业于华夏”。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蜀山氏又被称为蚕丛氏。
常璩《华阳国志》在叙述古蜀历史时便充分参考了司马迁与扬雄的著作,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力图将古蜀传说与华夏历史相衔接。司马迁的著述代表了汉代正统史家的观点,而扬雄的记载则偏重于地方史。常璩觉得,古蜀的历史很悠久,应该是和中原华夏历史同步发展的。《华阳国志·蜀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这说明了常璩的史家眼光,认为古蜀与华夏从上古以来就有交流往来,有着非常密切的亲缘关系,充分显示了他视野的开阔。
常璩不仅注意到了古蜀与华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关系,而且也注意到了古蜀独特的地理环境,对蜀与巴的关系、蜀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对此有着比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众所周知,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小邦林立、部族众多,有文献记载,大大小小的部落有上百个。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对西南地区部族众多的情形做了真实的记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其西其北又以什数。汉代班固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也对此做了同样的记载。这是汉代的情况,上溯至商周时期,西南地区大大小小的部族数目可能更多。史料中称这些部落首领为“戎伯”,或称为“诸侯”“邑君”。《尚书·牧誓》记述协助周武王伐纣的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这些都是比较大的部族,才有实力出兵参与伐纣。其中的蜀当然是实力最强的,《战国策·秦策一》就说“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巴与蜀相邻,也是相当强大的部族。常璩后来撰写《华阳国志》时说,巴也和蜀一起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常璩这样说,应该是有史料依据的。
从文献记载看,巴、蜀的崛起与兴盛,成为西南地区两个强大的宗主国,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部族与氏族之间的联姻或者结盟,从而形成了联盟式的政权。蒙文通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蜀就是这些戎伯之雄长。古时的巴蜀,应该只是一种联盟,巴、蜀不过是两个霸君,是这些诸侯中的雄长。”“可见巴、蜀发展到强大的时候,也不过是两个联盟的盟主。”这种多部族联盟的形式,正是古蜀王国与中原和其他地区在社会结构方面的不同之处。蜀国部族多,结构比较松散,内部常发生矛盾,影响了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到了开明王朝末代蜀王之时,由于蜀王腐化享乐,矛盾加剧,已趋于衰败。秦惠王准备伐蜀的时候,司马错就分析了蜀国的情形,将蜀国的众多部族比喻为群羊,说:“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司马错认为蜀国具有地广财多容易攻取的特点。常璩后来在《华阳国志》中,对此亦做了客观而翔实的记述。
秦并巴蜀,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其意义极其深远。其产生的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秦国获得了扩展疆域的战略性重大胜利,为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秦并巴蜀后,由于巴蜀地区物产丰富,从而为秦国进一步统一天下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其次是对蜀地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秦并巴蜀后,将北方和中原的很多东西输入巴蜀地区,促使并加快了巴蜀区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融合。社会与历史都是由不同的发展阶段组成的,古蜀国的历史也正是这样,从传说的蚕丛、柏灌、鱼凫,到杜宇与开明王朝,就经历了漫长的由多个王朝更替组成的发展历程,然后被秦统一,进入了秦汉时期。传承了十二代的开明王朝虽然被秦攻灭了,传说色彩很浓的古蜀历史也由此画上了句号,却为巴蜀地区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秦统一巴蜀之后,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对巴蜀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郡县制、移民入蜀、修筑城市、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和商贸,使蜀地的经济面貌大为改观,变得更为兴旺发达了。秦任命的几位蜀郡守都很有作为:司马错在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功绩;张若修建了成都城、郫城与临邛城,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贸易的发展,为蜀地经济带来了繁荣;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了真正的天府之国。从文化方面看,秦人的文字也传入了蜀地,四川的青川等地考古发现有出土的大量秦简,对此就有较多的揭示。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原的诸子百家一直很活跃,很可能早就对蜀地有所影响,秦并巴蜀之后文化的传播自然是更为畅通了,这显然对蜀地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知道,古蜀历史悠久,在社会结构、礼仪制度与精神崇尚诸多方面都独具特色,自上古以来便与黄河流域的中原王朝处于同步发展的状态之中,商周时期已形成灿烂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揭示,古蜀先民擅长形象思维和图像表达,出土的青铜雕像群就显示了浓郁的古蜀特色,这与商周王朝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古蜀图像发达,但文字却相对滞后,扬雄《蜀王本纪》所说“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说的就是古蜀没有中原王朝那样的文字与礼乐,这似乎是古蜀较长时期的一种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因为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古蜀没有流行文字,所以古蜀在文化上比中原王朝还是要相对落后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