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前言(3)

前言(3)

书名:常璩传作者名:黄剑华本章字数:250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3

江原是一个好地方,也是有名的富庶之地。常氏江原故里不仅有肥沃的稻田,还有便利的水利灌溉,而且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商贸活动也很兴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出好麻,纺织生产的黄润细布,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纺织品,可以远销各地,为蜀郡创造了丰厚的效益。

根据后来学者们的研究,黄润细布又称“蜀布”,是汉晋时期蜀中特产的一种细麻布,以雄麻纤维织成,轻细柔软,未经漂白,其色微黄,故名曰“黄润”。这种布的质地很柔软,可卷了放于竹筒中,故又称“筒中布”。常璩说的“有羌筒盛”,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刘琳先生认为,“羌筒”是一种“大竹筒,盖产于岷江上游羌中,故名”。任乃强先生认为,“‘羌筒’谓羌中竹管,尤细长,如笛(作乐器则称‘羌笛’)。一匹能纳于羌筒中,明其极细。《张骞传》所云‘蜀布’,盖即此布”。按照实际情况,一匹蜀布的体量颇为可观,还是用大竹筒装比较恰当。黄润细布当时很流行,驰名全国,还远销海外,可以制作成夏季的单衣,价格较贵,属于名贵的衣料。汉代的一些著名文人,在辞赋中就对黄润细布做过描述。譬如司马相如《凡将篇》,就有“黄润纤美宜制禅”的赞美。扬雄《蜀都赋》中讲述蜀人自造奇锦,并称赞蜀人生产的细布也精美无比,“筒中黄润,一端数金”。由此可知,黄润细布的名贵程度,与其质地尤佳是大有关系的。

左思《蜀都赋》中对蜀中纺织业的兴旺,也做了生动的描述:“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籝金所过。”可知黄润细布和丝绸一样,在当时都是很畅销的名贵纺织品。左思还描绘了当时蜀都繁华热闹的商业贸易与市容情景:“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都人士女,袨服靓妆。贾贸墆鬻,舛错纵横。异物崛诡,奇于八方。布有橦华,面有桄榔。邛杖传节于大夏之邑,蒟酱流味于番禺之乡。”这说明,在蜀地的纺织生产加工行业中,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丝绸,采用葛麻之类材料制作的蜀布也应有相当的规模。蜀布的畅销与影响,是可以和丝绸媲美的。请注意左思《蜀都赋》中还特地讲到了远程贸易,称赞蜀布已经销售到了南亚、中东与西亚,成了外国人也同样喜欢的纺织品。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对此已有真实而明确的记载: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时非常重要的大事件,他的非凡经历与所见所闻,由于《史记》的记载与传播,而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张骞在大夏(西域中亚古国,其地理位置在今阿姆河上游地区)看到的蜀布,显然就来自蜀地,而且很可能就是江原出产的。

刘琳先生认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说“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所言“黄润细布”就是“蜀中特产的一种细麻布,亦称‘蜀布’,著名全国,并远销国外。张骞在大夏见有身毒(今印度)商人贩去的‘蜀布’,即此”。任乃强先生认为:“所言‘蜀布’,确是蜀地当时特产的纻麻布。它是古代行销印缅等地数量最大的商品,与丝绸之路的丝绸,同样是导致打开中、西交通的动力。”值得一说的是,西南丝绸之路亦可称为“西南蜀布之路”,早在西汉之前就有了远程贸易的通商之道。蜀布就是从蜀国通过滇缅商道,远销到印度与阿富汗等地的。方国瑜先生说:“中、印两国文化发达甚早,已在远古声闻相通为意中事。最早中、印往还经过西南夷的交通线,各家所说是一致的,至于取道南海及西域,则为汉武帝以后之事。”“故很早时期,楚、蜀商贾在西南地区活动,不乏远走身毒之徒,开通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海贝,也揭示了远程贸易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据生物学家考证,那类齿贝仅产于印、缅温暖的海域。可见,至少在三千年前的殷周之际,印度与蜀之间已可辗转相通,有间接的贸易交换”。

关于蜀布和黄润细布的由来与畅销,虽是汉代人的记述,但参照《华阳国志》引《尚书·禹贡》说巴地贡品有“织皮”,蜀地则有锦、绣、麻、纻之饶,《礼记·礼运》说后圣有作,“治其丝麻,以为布帛”,可知蜀布早在先秦时期已是仅次于丝绸的重要纺织品。从三星堆青铜造像群的穿着服装看,其中有不少当为蜀布制作,说明蜀布在三星堆时期的服饰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汉晋时期,蜀布更为精美,已成为遐迩闻名的纺织品。

蜀地出产的黄润细布亦称“筒中布”,因为质地精美名气很大,曾被视为珍贵物品与奢侈品。《太平御览》卷八二〇引述了《东观汉记》记载的一个故事:“廉范年十五入蜀迎祖母丧,及到葭萌,渡船没,几死。太守张穆持筒中布数箧与范,范曰:‘石生坚,兰生香,前后相违,不忍行也。’遂不受。”还引述了《梁书》记载的一个故事:“萧恢为郢州刺史,境内大宁,时有进筒中布者,恢以奇货异服,即命焚之,于是百姓仰德。”这两个故事也说明了黄润细布的名贵。

关于江原县的得名,应该是和岷江有关的,其意就是首受江水的地区。在徐霞客之前,古人曾将岷江视为长江的源头。秦并巴蜀之后,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了对蜀地的治理。李冰是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任蜀郡守,最大的功绩就是修建了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免除了水患,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岷江水流出岷山后,从都江堰鱼嘴分水,首先接受江水的主河道为金马河与养马河。李冰充分利用都江堰的水利灌溉,曾着力发展文井江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到了西汉初期,金马河、养马河、文井江流域的农业文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成都平原的主要农耕区。汉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江原县,是顺应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要行政措施。在汉代以及后来的蜀汉两晋时期,蜀郡始终是中国南方最具特色的地区,成都是闻名全国的繁华富庶的大都市,而江原县的农业与手工业都很繁荣,是紧邻成都的重要地区。

简而言之,根据相关的记载可知,常璩幼时生活在江原故里,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名门大族都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尤其重视读书。常氏家族中有人世代为官,与读书培养当然是大有关系的。常璩自幼耳濡目染,喜欢阅读,虚心好学,读了很多书,养成了勤于钻研的习惯,形成了正直的性格,拥有了博大的胸怀,并且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功底。常璩后来厚积薄发,著书立说,逐渐成为著名的蜀中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