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周宝生(3)

周宝生(3)

书名:大国小康作者名:余玮本章字数:1742更新时间:2024-05-25 18:50:18

敢为人先:集体的家底越来越厚

1978年以前,嘉鱼县官桥八队的农民从早忙到晚,就是摆脱不掉一个字“穷”。那时生产小队里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每年青黄不接的日子要吃国家的返销粮,家家住的是土砖房。

“吃糠粑,穿破袄,栽稻秧,收谷草……”“住的是土砖房,吃的是返销粮,一天工值九分钱,上山打柴换油盐。”当年,官桥八队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队长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组来了一茬又一茬,就是解不开一个穷疙瘩。一位村民对我们回忆说:“以前,我们这些种田的,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干活,活没少干,苦没少吃,但总是搞不饱肚子,甚至家里用的油盐,都得靠偷偷摸摸到山上砍点柴来换。家里养的两只老母鸡,也巴不得每天在鸡屁股抠两个蛋来补贴家用。”

在嘉鱼县化肥厂工作的周宝生,人在城里,心在村里,对生产队的现状十分不满。他曾建议当生产队队长的父亲改变吃大锅饭的做法,却被父亲顶了回来。父亲说:“你没当这个家,知道有多难?换了你,能干成我这样就不错了。”周宝生的拧劲儿上来了,他说:“我就不信我干不好。只要乡亲们信得过,第一年我就让大家吃饱饭。”

这年春节前夕,化肥厂里一名工人家中有事,上班迟到了。车间主任生气地说:“再这样,就罚你回农村去!”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周宝生的心。

1979年,26岁的周宝生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尽管父亲一再劝说:“伢,好歹在城里工作一个月有36斤粮,可以吃饱肚子哩!”倔强的周宝生说:“我就不信农村永远穷!”凭着这种不服输、不甘平庸的劲头,周宝生被选为官桥八队队长,现场掌声阵阵。周宝生激动地说:“生产队长算不上什么官,但我知道,职务意味着责任,掌声意味着期望。我决不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我就不信农民干不出大事,农村没有出路!”

上任伊始,周宝生就立下了“要让农村变个样,要让八队人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和人生目标。他不想走父辈们的老路,上任没几天,看到安徽凤阳联产承包的报道,便在地方率先提出把田地按好坏分类定产,承包给各家各户经营。驻队干部对他的搞法不理解,怕担风险、犯错误,责令他将田地收回:“谁叫你这么干的?简直是无法无天!”

血气方刚的周宝生理直气壮地回应驻队干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号召我们实事求是么?联产承包经营有利于我们农民增产增收,人家安徽在搞,我们为什么搞不得?”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最终把田地分到各户,并掷地有声地说:“交足公粮,其余都是自己的。”

吃够了大锅饭苦头的人们,迸发出多年积蓄的能量,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当年的粮食产量达到35万斤,比历史上的最好年份足足多出了10万多斤。乡亲们个个笑逐颜开,他们终于可以一日三餐吃白米饭了。抚今追昔,周宝生说:“要发展,没有一点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精神是不行的。”

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并没有使周宝生感到满足。1981年,周宝生这位出了名的“周大胆”又一次力排众议,拿着一份农民可以经商的红头文件,带着一帮农民“洗脚上田”,在官桥镇上租了3间房子,开办了小卖部、熟食店和冰棒厂,一年下来,净赚7000元。乡亲们第一次看到大把的票子,都喜出望外,指望着商店、冰棒厂有更大的发展。这时,周宝生又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店不开了,回去开矿、办厂。

生产小队里的群众一时想不通,有的人当面指责周宝生是在“瞎闹”“歪掰”,说他是“五马换六羊,生意做不长”。

周宝生连续几次召开群众大会,对大伙说:“官桥镇地方小,销量有限,加上我们开店后其他小店跟着来了,像这样‘五马共槽’,才真正是生意做不长哩。我们村的狗头山下有煤炭,不如趁早转舵,回去开矿。”

在不被群众理解的情况下,周宝生四处跑批复,办执照。文件下来后,又挨家挨户组织劳力挖煤。他拿出家中仅有的6000元积蓄,在村民代表会上敞开心窝子:“煤要挖,厂要办,赚了钱是公家的,赔了本算我私人的。”一席朴实的话,坚定了大伙发展工副业的信心。开煤窑的日子,他带头下煤井,一次井架倒下,险些丢命。他连续在砖瓦厂工地奋战120多个日日夜夜,使20多个门的轮窑仅4个月就建成了,当年投产,当年受益。

办煤矿不仅为八队群众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收入,还为生产小队积累了100多万元的资本。此后,周宝生一鼓作气,趁势而上,率领八队群众用“滚雪球”的办法陆续办起了铸造厂、钉丝厂、手套厂、家具厂、沙发厂、金属结构厂等10多家工业企业,每年利润都在1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