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李培林(3)

李培林(3)

书名:大国小康作者名:余玮本章字数:2335更新时间:2024-05-25 18:50:06

与中央领导交流和谐社会构建方略

2005年2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20次集体学习。李培林作为第一主讲人和景天魁研究员就“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有关看法和建议。当时,李培林主要就“国内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观点”“国外关于协调社会关系的主要观点和做法”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新形势”等内容进行了讲述。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回忆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时的情景,李培林依然难以平静。他说,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指出“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因而尤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这对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在这次集体学习结束后,胡锦涛对主讲人李培林和景天魁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学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也可以说是社会学的春天吧!你们应当更加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思想的研究。”接受采访时,李培林深有感触地说:的确,社会学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认识到新的历史时代赋予我们社会学更艰巨、更光荣的使命,社会学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2005年10月8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建议于2006年3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而正式通过。这个五年规划,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中国自1953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初的几个五年计划对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规定了无数个硬性指标,虽然从理论上这种计划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政法规效力,但实际上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况经常发生。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五年计划”逐步从指令性的计划转变为指导性的、预期性的和约束性的计划。到“十一五”时期,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的客观现实,“计划”一词也改为“规划”。李培林认为,“十一五”规划不同于以往五年计划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主线,强调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5年年初在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之前,温家宝总理在十分紧张繁忙的日程中安排了4次座谈会,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学者,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代表,企业界和工人、农民代表到中南海座谈,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李培林等专家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谈了看法,就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消费需求、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李培林激动地回忆说:“温家宝总理与我们专家学者等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前,总理非常专注地边听边记,还不时插话。我们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纷纷发表看法和建议。”

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培林每次在有关专题会议上,围绕“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重大任务、重大举措、重大政策等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对进一步修改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个人诚恳的意见建议,认真探讨有关论证报告。

李培林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主要问题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问题,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是过去所不曾有的在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的很大的利益差别,要强调公平、公正、共同富裕;改革初期,我们更多地注重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而在今天,经济和社会之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愈来愈需要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改革初期,我们是循序渐进地对外开放,而且开放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波及我国社会的所有领域;改革初期,我们比较侧重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在今天,我们愈来愈迫切地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

和谐之美,乃美美与共!李培林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不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矛盾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由发展本身提出来的,是对发展理论的深化和完善。言及建立市场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异同,他坦陈:“构建和谐社会将更为复杂,因为它已经超出了单一的经济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引入社会变量会更多。市场经济在提出之前,已经有很多充分的讨论和较深入的研究了,经过了20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制度体系才基本确立;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制度体系的形成,也要通过一个相当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理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作为一位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专家,李培林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了向往。他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前无古人、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成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对世界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