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袁隆平(1)

袁隆平(1)

书名:大国小康作者名:余玮本章字数:183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51

“泥腿子科学家”的超级水稻梦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世界著名杂交水稻专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曾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等,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1年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2018年12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被授予“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我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稻,从大的方面讲,为的就是让我们的国家富强起来,不受外人的欺侮;从小的方面讲,为的是把水稻的产量提上去,让我们大家都吃饱饭。”

田里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自己与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是袁隆平早年的梦境。而今,他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全国人民吃饱、吃好,而且要让全世界的人民吃饱、吃好!

自小我似乎与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年过九旬的袁隆平,脸庞因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而布满沟沟壑壑,那是一种农民的沧桑感和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的复杂组合。在他的办公室里,常年放着三样东西:草帽、毛巾和西装。因为他每天都要查看试验田,戴上草帽、毛巾就走;而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他又要经常接待各方人士,所以,穿上西装,他又回到知识分子身份。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袁隆平对水稻的痴迷远远胜过一般农民。袁隆平6岁时,在武汉郊区的一家园艺场参观,看到繁茂的花果挂满枝头,那红红的桃子,绿绿的葡萄,让他欢喜极了,植物王国就成了令他心驰神往的地方。“从那时起,我开始喜爱上了农业。不久我做了这么一个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那时我就想:长大一定从事农业工作!”

然而,现实并非如想象般浪漫。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严酷而沉痛的现实,使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至湘西教书的袁隆平感到深深不安。此刻,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必须走水稻高产之路。

20世纪60年代早期,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长得非常粗壮的水稻秧苗,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株野生杂交水稻。第二年,他播下了这些种子。但没有一株长得像前一年那么高,并且长得零乱不齐。失望中的袁隆平想到,纯品系水稻不会产生分化,由此想到这肯定是杂交稻。他意识到发现的这株秧是第一代天然杂交稻。可是,袁隆平1964年第一次提出杂交水稻的概念时竟引来嘲笑和讥讽。

最初,他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当时的全球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所以任何实验都毫无意义。但袁隆平不信这是禁区,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从此,袁隆平迈开双腿,与他的助手们走进水稻王国的茫茫绿海,去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1970年的一天,他们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袁隆平一下子轰动了世界。西方国家称杂交稻为“东方稻魔”,并将其与中国四大发明并列为“第五大发明”。水稻的高秆变矮秆是第一次绿色革命,西方媒体称袁隆平掀起了全球“第二次绿色革命”。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后来,袁隆平被全世界尊为“杂交水稻之父”。

自20世纪70年代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以来,中国每年可多产粮食数百亿斤。2019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杂交稻谷产量占中国稻谷总产量的近60。数字的背后是袁隆平的辛勤耕耘,且一耕就是半个多世纪。年过九旬了,可无论刮风下雨,袁隆平依旧每天上、下午各下一次地。他说:“只要地里有一棵稻子,我就坚持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