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节 刺猬效应:人生如尺,必须有度
书名:一读就上瘾的心理学作者名:有书编本章字数:2399更新时间:2024-05-25 22:22:40
冬夜里寒风凛冽。一只刺猬实在冷得受不了,想与另一只刺猬抱团取暖。它们拥抱在一起,身上的刺扎进对方的肉里,彼此都感到一阵刺痛,只得赶紧分开。刺骨的寒风趁虚而入,两只刺猬冷得直哆嗦,又渴望拥抱在一起取暖。
它们几经磨合,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取暖,又不会被对方扎得鲜血淋漓。当第二天朝阳升起时,两只刺猬哭了:原来最好的距离是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刚好能拥抱在一起,这样生命就能持续下去。这就是著名的刺猬效应:与人交往时距离不能太远,否则,会产生疏离感;也不能与人距离太近,否则,会失去界限。
有人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缺乏界限感。权利、规则、关系,都需要边界感。生活中人与人的界限总是难以把握,有时太近了,冲突不断;有时太远了,孤独不已。到底怎样的距离才是恰当的呢?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心理界限”。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责任范围和权利范围。这样既保护了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会随意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
人一定要有界限感,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在家庭关系中同样需要保持距离,家人之间感情再亲近,也需要通过保持距离表达尊重。
2019年,常州一位女子因年过三十没有结婚被母亲狠狠打了一顿。人们好奇女子的母亲为何如此狠心,她恨铁不成钢地说:“女儿30岁了还不结婚,我看见她就来气!”
母亲暴打女儿,只是因为她不结婚吗?当然不只是这个原因。母女二人一直生活在一起,彼此距离太近了,女儿的缺点被母亲无限放大,而“教训”女儿触手可及,她便可以通过打女儿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有人说:“人生如尺,必须有度。感情如面,最忌越界。”很多时候,直到关系出现裂痕我们才意识到,和任何人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做人一定要有距离感。对别人有距离感的人能更好地尊重别人,一旦与别人突破了那个恰当的距离,关系再好也会渐渐疏离。
恋人之间撒娇挽手、触碰拥抱再正常不过了,但普通朋友关系太近必然会产生问题。这世上不乏没有分寸感的人,他们不尊重对方的隐私空间,过分自来熟;也不乏不懂得维护自己安全界线的人,他们频频遭遇越界。正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懂得保持恰当的距离,那些懂得精准把握距离的人才显得难能可贵。
在电视剧《庆余年》里,张若昀和李沁饰演的情侣在戏中大秀恩爱,但现实中张若昀已为人夫,因此李沁特别注意和他保持距离。某次张若昀晒出一张他和李沁各举一只鸡腿组成心形的照片,并夸赞照片中穿白衣的李沁:“人心都是肉长的,仙女都穿白衣服,老话诚不欺我。”李沁回复:“说得对。”并附带一张张若昀的结婚照,照片中张若昀的妻子穿着白色婚纱。这波操作让网友大呼“满分”,张若昀也夸奖她:给你加鸡腿!
毕淑敏说:“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认识再多人,结交再多朋友,不懂得把握好距离,到头来也是一场空欢喜。关系好可以藏在心里,距离感需要摆在明面上。在人际关系中,学会拿捏距离才是最大的处世哲学。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将人际关系中的距离分为四种。公共场合中的距离:3.7米~7.6米。社交聚会里的距离:1.2米~3.7米。朋友聊天时的距离:0.46米~1.22米。夫妻相处时的距离:0.15米~0.44米。
成年人的距离感都是细微处见真章。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拿捏人际关系中的距离,不至于太远,也不会太近呢?我有四个建议。
1.互相尊重。
《自我边界》一书中,乔治·戴德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男士的婚姻生活不和谐。他的妻子总是挑他的错处,让他感到内疚、痛苦,不知道该如何摆脱。他的妻子认为,挑错是为了他好,可她忽略了一点:夫妻相处应该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尊重意味着要客观地看待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无论配偶有多少缺点,他都有犯错的权利。适当的提醒已经足够让他明白自己的不足,总是挑错让他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反而导致他在内疚和痛苦中失去了改变的动力。
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拥有一段舒适的关系。
2.干涉私事前应询问对方。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母亲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同事随意吃掉你桌上的零食;丈夫随意将妻子的化妆品送人。这些事情发生时难免会让人火冒三丈。有时对方还会很无辜地辩解:“这些都是小事,你怎么发那么大的脾气?”
这些是小事,但也是私事。私事无大小,都应当交给本人来判断。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虚假同感偏差”,如果你想看孩子的日记,你会认为孩子也同意被看,可这只是你想象中的“同意”。“虚假同感偏差”会让人们高估或夸大自己的判断,将自己的认知强加在他人身上,导致双方关系界限模糊。
无论母子、同事还是夫妻之间,干涉对方的私事时于情于理都应该先询问一下,取得对方同意,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冲突。
3.保持自己的心理边界。
有研究结果表明,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由于心理边界模糊导致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能抵达的高度。”
有时我们无法判断与他人的距离是否合适,结果搞得双方关系很僵,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我们的心理边界不够清晰。比如,一个不懂拒绝的人会下意识地讨好他人;一个天性冷漠的人会下意识地疏远别人。清晰的心理边界是一个人在被要求做不愿意的事情时懂得说“不”;和朋友很久没联系时懂得打个电话维系感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如同一个圆。人际关系就是两个圆的碰撞,彼此在交会的区域相处。因此,我们需要区分自己能掌控的部分和他人掌控的部分,做到“待人接物,有尺有度”。
4.不依赖他人。
在法国总统戴高乐任职的十多年里,他身边所有员工的工龄都不会超过两年。他坚信拉开距离的相处能帮助自己培养独立思维和决断意识。无论秘书处、办公厅还是私家参谋、军事机构,成员基本都是一年一换,正因为总和陌生人打交道,戴高乐不会产生“离了谁都不行”的依赖性。
“保持一定距离”,这六个字看似简单,真正践行却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懂得保持距离才会懂得如何相处;懂得如何拒绝才会懂得如何接受。要记住:一段舒适不累的关系总是在距离中体现出来的,懂得保持距离就是懂得了人际关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