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十七节 有目标未必能成功,但没有目标一定不能成功(1)

第十七节 有目标未必能成功,但没有目标一定不能成功(1)

书名:一读就上瘾的心理学作者名:有书编本章字数:1565更新时间:2024-05-25 22:22:32

如果人生可以观看,或许会颠覆你的三观。

英国导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跟拍了14个孩子,每隔7年拍摄一部纪录片,跨越56年,记录了他们的一生。

最初,艾普特便做了一个判断:3岁看大,7岁看老。三个来自精英阶层的孩子仅7岁就已经有了清晰的人生规划。大学目标要么是剑桥,要么是牛津。当别的孩子一脸迷茫地问“大学是什么意思”时,约翰已经开始看《泰晤士报》和《观察家》了,为了进入牛津大学,他早早定了小升初的目标。约翰说:“毕业后我要去威斯敏斯特寄宿学校。”

7年后,约翰通过了入学考试。63岁时,他已经是王室的法律顾问了。他的人生似乎注定心想事成。与之相反,皮特来自中产家庭,毕业于伦敦大学。他说自己很懒,大学时没怎么努力就拿到了学位,很可笑。28岁时他做了老师,感觉这个岗位没什么价值,也没有前途,但他并不愿意思考如何改变,他认为:“很多人生来就有许多唾手可得的机会,而自己不管做什么都会立刻受到限制。”对此,约翰反驳道:“人们总以为我们这个阶层的人生就是如此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学校读书就去哪所学校,但他们并没有看到我们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

初听约翰的话你或许会感叹他“何不食肉糜”。直到56岁时约翰才坦言,他9岁时爸爸去世,那时家里就没钱了。妈妈得外出工作,省吃俭用供他读书,而他能顺利从牛津大学毕业全靠奖学金。“影片里仿佛我有与生俱来的强大特权,其实没有谁能过得如此容易。”

究竟是什么决定着我们不同的人生走向呢?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著名的“目标实验”,实验人员跟踪并调查了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相似的年轻人。25年后他们发现:3有着清晰、长远目标的人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顶尖人士;10有着清晰短期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层,大多是行业专业人士;60目标模糊的人虽未取得什么成绩,也算能安稳生活;而27没有目标的人大多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并不如意,常常面临失业、离婚、人际关系等问题。

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目标达成之后,马上立下另一个目标,这是成功的人生模式。”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不知道该驶向哪个港口的船,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

人生如何规划?目标如何拆解?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曾提出著名的目标设置理论:洛克定律。当目标既指向未来,又富有挑战性时,它便是最有效的。

了解美国历史的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没有富兰克林,就没有美国。”然而,富兰克林出身卑微,12岁就辍学了,没有任何与成功有关的先天条件。归根结底,他的伟大源于目标感和执行力。当他想尝试写作时,人人都认为不可能。他没受过教育,怎么可能写出一本书呢?

对此富兰克林做了什么呢?他把出版书籍的目标拆分为三步。首先,练习写句子的能力。他从杂志《观察家》中观察、总结句子的措辞,反复思考如何用相近的方式重写这些句子;其次,提升用词的能力。他将杂志文章改写成诗句,每一个词都仔细推敲;最后,练习如何组织一篇文章。他将文章顺序打乱,等待足够长的时间后复写文章。

多年以后,他的著作《穷理查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连马克·吐温都表示自己的文风受到富兰克林很多启发。

出版一本书,这个大多数人不敢想象的目标,在富兰克林的拆解下却成为一件可训练、可实现的目标。

任何一项技能,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技能,如果真有捷径,那一定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如同登山,山顶那么遥远,我们猛然一看,难免心生退意。但想着迈出这一步,再迈出下一步,走到前面那棵树旁边,再走到半山腰,不知不觉山顶已在眼前。

你是否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每天都很忙,却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对现状不满意,却提不起劲改变;立了一堆目标,结果一个也没完成;在迷茫的生活中奔波,疲惫不堪,感到空虚,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其实改变并不难,你可以运用洛克定律调整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迈进。那该如何具体运用洛克定律制定目标呢?

1.困境想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