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宋词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589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04
永遇乐,词牌名。晁补之被贬后隐居东皋,因牵挂苏轼和其他同门,便用《永遇乐》作词,故此调也名《消息》。据说,唐代有一位才子,人称杜郎,他邻居老伯家有一位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姑娘名叫酥香。酥香最爱唱的,就是杜郎填的词。就这样,杜郎和酥香因词结缘,又因词生情。后来杜郎甚至翻过墙头与酥香相拥相许,花前月下自不必说。但不久之后,二人私情被撞破,被一纸诉状告到官府。杜郎也因此被贬河朔一带。临行前,杜郎作了一首《永遇乐》与酥香诀别,酥香看到此词后歌咏多遍,最后悲痛而死。
辛弃疾
【声律】
双调。一百零四字,上阕十一句,下阕亦十一句。
押仄声韵,上阕“处”“去”“住”“虎”押韵,押四仄韵;下阕“顾”“路”“鼓”“否”押韵,押四仄韵。
南宋绍兴十年,即将克复中原的岳飞,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一个婴儿在山东济南府的历城县呱呱坠地了。
这一年,距北宋亡国,已经整整十三年了。淮河以北的大好河山,全部沦于金人之手,北方的百姓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这个婴儿,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降生的。
婴儿的祖父名叫辛赞,曾是北宋政和年间的进士。金兵南侵时,辛赞“累于族众”,无法离开故土,只好在金国的统治下苟且求全。此时,辛赞看着怀里的婴儿,叹口气道:“孩子啊,你没有生在好时候啊。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腐朽不堪、病入膏肓了呀。”
或许,只有曾发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豪言壮语的霍去病,才能给这个没落的时代,注入一剂强心针吧。思及此处,辛赞便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弃疾”,希望他长大成人后,能像霍去病那样,驱除金人,收复失地,让国家强盛繁荣,让百姓安居乐业。
这个叫辛弃疾的孩子,正如祖父所期望的那样,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世人,什么样的好汉,才配得上“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样豪迈的诗句!
岳飞冤死风波亭那年,辛弃疾刚满两岁。此后十几年,南宋再也没有向金国发起过像样的反击,黄河以北地区的百姓,被金人肆意驱赶奴役,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
中原人民的悲惨境遇,深深刺痛了辛弃疾的心,一颗复仇的种子在他心底滋长,很快他就迎来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绍兴三十一年春,金主完颜亮率领六十万金兵,浩浩荡荡杀向南宋。
辛弃疾趁金国倾巢而出、后方空虚之际,在山东扛起反金大旗,很快就聚起一支两千余人的义军。随着河南、河北等地的起义队伍不断汇入,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这支抗金力量就发展到数十万之众。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正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再加上连年战乱,中原的百姓们都躲在家里,闭门不出,旷野里更是人迹罕见。但此时却有一队轻骑兵,在一位英姿飒爽的青年率领下,顶着茫茫风雪,一路匆匆南去。
这支骑兵小队,是山东义军向南宋朝廷派出的使者,他们此行的任务是与南宋朝廷建立联系,共同商讨抗金事宜。至于领头那位英姿飒爽的年轻人,正是义军新任节度掌书记——辛弃疾。这一年,他二十三岁。
就在辛弃疾完成使命,准备北上复命时,山东义军内部骤然生变。叛军残忍杀害了义军首领,并带着首级投奔了金国。
辛弃疾听闻此事,不由怒发冲冠,连夜率五十骑精兵,奔袭金军大营,生擒叛军首领,并将其押至建康,枭首示众。
这一壮举不仅让辛弃疾声名大振,更震慑了宵小之徒,大大鼓舞了南宋官兵的士气。就连宋高宗得知此事后,也大加赞赏,当即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相当于今天的市政府秘书长。从此,辛弃疾留在南宋朝廷,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仕宦生涯。
正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辛弃疾本以为,留在南宋后,就能把自己的才能与抱负统统施展出来了,但南渡之后,他却失望地发现,原来那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宋高宗退位,传位于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孝宗继位之初,就平反了岳飞的冤案,并起用了许多主战派官员,颇有一些中兴的气象。
年轻的辛弃疾满怀希望,向宋孝宗上书,呈上了十篇眼光独到的抗金策论,从军事、政治等多个角度,向宋孝宗分析了当前的抗金形势,并详尽地陈述了自己的抗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