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宋词作者名:有书本章字数:1823更新时间:2024-05-30 14:18:00

公元1076年的中秋,苏轼心潮起伏,趁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一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的开篇是一段小序,直接说明了写词的时间和情绪状态。丙辰年的中秋节,苏轼举杯畅饮,一直到天亮;大醉之际,他写下这首词,兼用于思念胞弟。虽然嘴上说着“兼怀子由”,但是中秋时节的月下独酌,已经足以说明词人的孤独与寂寞。

团圆佳节,苏轼没有亲人的陪伴,只能把青天当作朋友,举杯追问明月的起源。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词直白,但颇有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豪迈之气,豪迈之余,又好像在探索宇宙造物的奥妙。

紧接着,词人继续追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已经悬在天上很久了,人间已到丙辰中秋,不知道住在月宫里的人,如何计算这时间?

“天上宫阙”在苏轼的心里也是命运的主宰,或者说,代表现实中的宫廷。苏轼离开京城已经五六年了,如今京城是什么形势?会不会有了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苏轼不得而知,又难以彻底放下。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到月宫一探究竟,但又害怕琼楼玉宇太高,自己忍受不了寒冷。对应到现实,苏轼不是不想回到京城,但回想以往在京城受到的排挤冷落,又觉得,京城虽繁华热闹,但热闹是别人的,自己仍然孤独冷清。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还不如留在人间,留在脚下这一方土地之上。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既写出了矛盾纠结,又表露出了对当下生活的热爱,颇有一番旷达意味。

当视线从天上回到人间,词人看到的是月光入户之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从天上宫阙、琼楼玉宇,到朱阁绮户、不眠之人,视野变化的同时带来了情绪的转折。“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急转直下,变成了低吟浅唱的思念。“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至于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正是如此。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它总是在人们分开的时候格外圆呢?想必,普天之下所有不能在一起的人,都会受到圆月的伤害。这句话如果是别人来说,可能是一句抱怨,但是苏轼总能安慰自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把个人的思念泛化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月亮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人又怎么能追求十全十美、万事遂意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行文至此,不能长相厮守、欢聚一堂的遗憾,已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在的珍惜和对未来的热望。“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这才是一贯旷达的苏轼。他总是能在苦难中,找到一种宽慰人心的方式,把自己的诗意与智慧,熔铸成一种人所共有、世间通用的普遍情感。

之前有很多与中秋有关的词,没有一首能达到苏轼这种高度,后来虽然有很多人模仿,却也始终没人超越。整首词构思奇巧,上阕高屋建瓴、豪情万丈,从想象到语言可与李白、屈原比肩;到下阕,峰回路转、深情缱绻,最后以旷达乐观之情收尾。整首词饱含哲理,又写出了独有的特色。难怪南宋文学评论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延展阅读

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

朱熹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