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重逢(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李白诗传作者名:叶何其本章字数:1931更新时间:2024-05-30 14:17:56
李白与杜甫是气质上非常接近的人。李白狂,杜甫也狂;李白喜欢夸夸其谈,杜甫也是“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但是,杜甫是名门之子,受儒家思想影响深,他的体质弱,没李白那样的热血奔腾,这就注定他们的文学创作不会完全一致。
他们携手逛了一个秋天后,杜甫与李白作别,李白在鲁郡东石门设宴,为杜甫送行,李白写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杜甫也写了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两位诗人就此作别,以为天高水长,必有相见之时。谁知这一别就是永诀,他们这一生再未相见。
杜甫的余生,再也没有忘记李白。
两年后,李白的好友孔巢父辞别长安,到江东去。杜甫激动不已,给孔巢父送行时赠诗一首,请孔巢父在江东遇到李白,向李白转达他对李白的问候:“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春天来了,杜甫看着满树烟柳,不由想起与李白同游的日子。什么时候他才能再次见到李白,与李白一起谈诗论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日忆李白》
冬天来了,杜甫独自坐在书斋里,又想念起李白来,翻箱倒柜找出李白的诗,一边吟诵,一边回忆与李白一起游玩的日子,遗憾自己不能履行与李白一起隐居鹿门的约定。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冬日有怀李白》
十几年后,李白因为永王李璘事件,流放夜郎。杜甫闻听消息,既为李白担心,又为李白多舛的命运惋惜,认为李白跟屈原一样,才华横溢,却受谗于小人。杜甫作诗《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吊汨罗。
安史之乱,杜甫颠沛流离,逃往蜀中,经过李白的家乡,看到李白早年读书的匡山,他又想念起李白,希望李白漂泊倦了,白发时回到故乡,在匡山安静读书,有感而发作《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因为天下大乱,杜甫很久没有李白的消息,江南瘟疫流行,经常有人染上瘟疫死去,他以为李白也很可能凶多吉少。他晚上做梦,梦到李白,醒来时,只见满室月光。他想一定是李白死了,给自己托梦来了。
杜甫写《梦李白二首》,其中有诗句云:“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据统计,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有十四五首。
有人为杜甫打抱不平,说李杜分别以后,杜甫对李白念念不忘,为李白写了那么多诗,李白一首也没写给杜甫,杜甫是在“单相思”。
李白也不是一首没给杜甫写,李白与杜甫分别以后,写过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在数量上,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不能与杜甫写给李白的诗相比,不过友情这东西,也不能按数量计件。在感情上,李白比较薄情,李白的感情大多投入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在人身上,就薄了。李白的父母兄弟,他何尝提到?妻子儿女,也不过提到几次而已。他能够在分别之后寄诗于杜甫,对与杜甫的友情就是认可的。
我们还要想到一个客观事实,李杜相遇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他的诗歌成就也达到高峰,李白是天赋惊艳的诗人,目光炯炯,风流蕴藉,自带明星气质。杜甫当时名气还不大,杜甫的诗是越到晚年越好。人们把他与李白并称李杜,是指他们两人的终身成就旗鼓相当。
李杜相见时,杜甫还达不到与李白并肩的水平。李杜相见时,李白已经走遍大半个中国,交往的诗人无数,比如孟浩然、王昌龄、高适等。在后世看来,他们的成就比不上杜甫,但就当时来说,他们的成就不亚于杜甫。
对李白来说,杜甫是他一生中交往的无数友人中的一个;他与杜甫一起漫游的两个秋天,也是他一生中无数次漫游的组成部分。
杜甫在遇到李白以前,也曾经漫游吴、越、齐、赵等地,但是不如李白那样潇洒,跟李白在一起漫游的两个秋天,是他一生中最欢快的记忆之一。他的后半生,颠沛流离,不是逃难,就是艰难谋生,毫无快乐可言。
他对李白的思念,是对一段快乐人生的怀念,也是对一位天才的敬仰。
三国时的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句话经常被人引用。我想说的是,真正的文人,永远不会相轻。一个人到了一定段位以后,他是独孤的,尘世茫茫,知己无几,如同行走于精神世界的旷野,看到有人同行,他是警惕的,也是兴奋的。
那些所谓的“相轻”,只是三观不同,或是真假文人的本能排斥,外人难以分辨,故以文人相轻来解释。
至于曹丕,他出生在一个政治与文学叠加的家庭中,他看到的文人相轻,投射着政治的倒影。
李白与杜甫,何曾相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