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美一人,汉水之滨(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李白诗传作者名:叶何其本章字数:179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7
李白来到安州,见到马公,献上他的诗文。马公读后赞赏不已,他与长史李京之等人说:“诸人之文,犹如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光明洞彻,句句动人。”
马公评得真到位,把我们想说而说不出来的,都给表达了。
诗人遇上李白是不幸的,任你怎么写,都写不过他。同样的景物,别人写出来是死的,李白写出来是活的;别人写出来是静的,李白写出来是动的。同样的感情,别人写来是浮在纸上的;李白写来是一字一句落在心上的,就像一颗种子,在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开出花来。
才高招人妒。李白的诗才得到一些人由衷的赞赏,也遭到一些人忌妒。长史李京之就很忌妒李白。
在唐代,诗人的待遇很高,好诗句像现在的流行金曲一样人人争诵。谁能写出花团锦簇的诗文,谁就是人们眼中的大明星。初唐诗人宋之问看到外甥刘希夷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羡慕得眼睛发红,恨自己写不出这样富有诗意与哲理的句子来。他跟外甥商量,把这两句诗让给他出出风头,刘希夷不肯。对一位诗人来说,写出如此佳句,是会骄傲一辈子的。不料宋之问怀恨在心,竟然把外甥刘希夷杀死了。
李京之看到李白的诗写得好,人又轻狂,心里恨得痒痒的,只是不好发作出来。有一回,李白与一群朋友喝酒喝到日落西山,夜色降临,才骑着马东倒西歪地往回走,忽然看到一辆马车,马车上坐着一人,好像是他的好友魏洽。李白策马冲上去,想跟魏洽打个招呼,开个玩笑,于是扬起马鞭,做抽打之势,可手中的鞭子举起来才看清马车上之人并非魏洽,而是长史李京之。
李白的鞭子停在半空,心想这可麻烦了,本是想跟朋友开个玩笑,没想到闯祸了。
犯宵禁本来有罪,还冲撞了长史大人,更是罪加一等。李白只好发挥强项,写了篇《上安州李长史书》,态度谦卑地认错,顺便附上自己的一些诗文,希望能够得到李京之赏识。李京之宽恕了李白,却也不赏识他,李白想求举荐的梦想又破灭了。
李白违犯宵禁没有受到处罚,大约是因为他是许家女婿。李白在安州结了婚。
在安州的李白没几个钱了,他迫切需要解决生活问题。短期来说,生活没问题,他认识很多道友。唐代重道教,各地名山之中都有道观,李白可以借住在道观中,也可以在朋友家,东住一晚,西住一晚。但长期来说是不行的,于是李白想到了隐居。
在安陆县城西北六十里,有一座山,山虽不大,但树林茂密,景色优美,清同治《应山县志》载“山下之民,常有寿至百余岁者”,故此山名为寿山。李白对寿山一见如故,想在山中隐居。他写信告诉在扬州的朋友孟少府。孟少府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寿山名气太小,李白要想隐居,就应该隐居到三山五岳中。李白接到孟少府的信,回了他一封信,名曰《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封信不是以李白的口气来写的,而是以寿山的口气写的,写得诙谐有趣。
李白在信中借寿山之口夸自己“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漱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但他显然不想一生隐居于此,他跟朋友说,他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成之后,他学范蠡、张良,隐姓埋名,退隐江湖。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白不想长久隐居,也不想出家为道,那他怎么生活呢?他除了一肚子才华和似是隐约可见的不可限量的前途,没有其他值钱的东西了。
才华是奢侈品,寻常人家不敢收购,收购也没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文才、武艺,最终的买家是帝王,所以要往能够接近帝王的人家里卖。
安陆虽是小地方,在唐初却出过大人物。《江淮间语》云:“贵如许郝,富若田彭。”“许郝”就是安陆的两大名门许家与郝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李渊儿时同学许绍与女婿郝相贵帮他平定江汉地区。唐朝建立,许绍与郝相贵翁婿一起成为开国元勋。许绍之子许圉师与郝相贵之子郝处俊都当过宰相。都督、刺史、节度使级别的官员,许、郝两家出过很多个。武则天当政时,许、郝两家因为是李唐旧臣,遭到武则天迫害,郝处俊被武则天下令刨坟掘墓,许家的影响力也大大降低。
李白来到安陆时,许圉师已去世四十多年,许家的人,有的在外为官为宦,有的留在家乡。留在家乡的这些人,要么是庶出旁支,要么人丁不旺或者子孙不成才。许家希望能够引进青年才俊,李白希望有个安身之处,两方一拍即合。
许圉师有个孙女,已到将嫁之年,尚未有夫婿,许家就招李白做了女婿,这是一桩现实的各取所需的婚姻。各取所需的婚姻未必不幸福,正如轰轰烈烈的爱情结局未必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