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大鹏遇到稀有鸟(1)

大鹏遇到稀有鸟(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李白诗传作者名:叶何其本章字数:1742更新时间:2024-05-30 14:17:35

李白在巴地游玩时,遇到一位友人吴指南。

第二年春天,二人结伴东游。他俩一路走一路玩,经过三峡时,登上巫山最高峰,一览群山小。李白在石壁上写了一首长诗《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晚上,他们宿在巫山下,李白吟诗一首,即《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第二天他们坐上船,向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驶去。船只行驶在三峡的幽暗群山之中,只看见两岸峭壁高插云天,只听到山上猿声凄切。二人坐船行了几百里,终于走出了三峡。此时在长江南岸出现一座山,此山上合下开,人称荆门山,是巴蜀与楚地的分界线。

船只驶过荆门山,眼前景色一变,连绵不绝的群山逐渐消失,辽阔的江汉平原出现在眼前,这对从小生活在多山的绵州的李白来说,是个奇妙的世界。一望千里的感觉太好了,让人心中舒畅,不免生出壮志凌云之感。在这么辽阔的世界,一个人无论有什么愿望都会实现吧。

这与巴蜀截然不同的风光提醒着李白,这次,他是真的远离故乡了。李白感慨万千,诗兴大发,禁不住吟出一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到此刻他写得最好的一首诗,也是真正有李白特色的诗。

前面说到李白早期诗歌未脱陈梁旧习,直至《峨眉山月歌》,李白诗歌完全脱离模仿痕迹,形成独有的个人风格,而这首《渡荆门送别》,则让李白的个人特色更加明显。

这次,李白不是剪辑几帧画面,而是在船头安装了一台摄像机,把他的行程用摄像机录下来,用快进键放给我们看。

画面里,是连绵的群山,幽暗的光线。群山飞快地向后退,向后退。突然,群山消失了,眼前一亮,广袤无垠的大平原出现在面前。江水好像一夕长大,由火热少年变成沉稳的中年人,不再奔腾喧哗、挥拳舞剑,而是迂缓的、浩荡的,在大平原上切出一条银线,向着永无尽头的天际流去。

不知何时夜晚来临,江水中映出一轮圆月,像一面淡金色的镜子,白云从江面上涌起来,边缘反射着月光,异乎寻常的明亮。云层上又投下许多暗影,明明暗暗的影子缓缓移动,变幻着造型,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

诗人把镜头调转一百八十度,从船尾方向往后拍,镜头越提越高,画面越来越远,沿着船只来时的路,逆着水流的方向,一直追踪到诗人故乡的群山间,托着船行进的,还是故乡流过来的江水。

好的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李白的这首诗就是如此。《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评此诗“包举宇宙气象”,非常到位。

李白的诗歌在出蜀的路上成熟了。

李白在荆州住下来,荆州旧称江陵。李白学习本地民歌,以乐府旧题《荆州乐》为基础,创作了《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拨谷飞鸣奈妾何?

李白在江陵遇上了一位大人物: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郡温县人,晚年隐居天台山,自号天台白云子,人称白云先生。司马承祯少年时就喜欢道教,拜嵩山道士潘师正为师,学习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司马承祯道行精深,学问渊博,文学修养极高,人们把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的大名传到皇宫里,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等几位皇帝先后召他入宫,向他询问阴阳术数及治国之道。司马承祯应对得体,深得几位皇帝的信任。

公元721年,崇信道教的唐玄宗派人把司马承祯接到宫中,由司马承祯亲授道箓,成为司马承祯的弟子。

司马承祯能写一手好字,他擅长篆书、隶书,自为一体,号“金剪刀书”。唐玄宗让他校勘《道德经》,司马承祯用三种字体写成《道德经》,勘正文圃,刻为石经。

第二年,唐玄宗到洛阳去,司马承祯随驾到洛阳,但他不喜欢红尘俗务,便辞别唐玄宗,回天台山。司马承祯一路走走停停,途经江陵。李白早就听闻司马承祯大名,听说他经过此处,连忙赶去拜访。

司马承祯八十六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颇有传说中老神仙的样子。司马承祯声名极盛,慕名拜访者不计其数,多是庸碌之辈,他只是礼节性应酬而已。李白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神情清朗,谈吐风流,与那帮凡夫俗子的气质截然不同。司马承祯对李白大加赞赏,说李白“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是一位道教宗师对寂寂无闻的晚辈最高的赞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