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将书剑许明时(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李白诗传作者名:叶何其本章字数:153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7
历来人们对这首诗评价很高。《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此诗:“起联仙境,三、四极幽野之致,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唐诗评选》评此诗:“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这首诗初看文不对题,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这首诗,妙就妙在不切题。
远远的狗吠与灼灼的桃花,让我们知道山的深处有人家。临近中午,离道观越近,越悄无声息。鹿是非常警觉的动物,却在深林中出没。应该敲钟的时候寂寂无声。这些都在暗示道士不在观里。道士去哪里了呢?李白四野一望,只见烟雨茫茫,竹林高入云际,树丛密不见人,飞泉挂在碧峰上。
是继续等道士,还是下山去?等他等到何时?他下午不回,自己不能在山上过夜吧?若自己刚刚下山,道士就回来,岂不是错过?此处幽僻而路远,如若错过,再来一次未必能寻到道士。
如此一想,我们也要迷惘起来了。
李白虽然天资过人,也不是完全自学成才,而是拜了一些老师,最有名的老师是赵蕤。
赵蕤,与李白并称为“蜀中二杰”,有“赵蕤术数,李白文章”之说。郭沫若认为,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到的“东严子”就是赵蕤,两人的事迹非常重合,应该是一个人。
赵蕤是汉代易学大师赵宾的后人,他博学多才,诸子百家学说都有涉猎,喜欢经世之学、帝王之术。然而生逢盛世,天下大势已定,政治有序运转,谋略学用处不大,赵蕤只是在理论上钻研,没能把他的思想付于实践。
赵蕤晚年著成《长短经》一书。《长短经》又名《反经》,共十卷,六十三篇。该书集儒、道、法、兵、阴阳、纵横等家思想之大成,是一部政治历史谋略学著作,被人们称为“小《资治通鉴》”,是唐宋以后帝王的参考书之一。
李白跟着赵蕤在山中住了几年,赵蕤给他讲诸子百家,历代帝王为政得失,他的博学多才让李白非常佩服。
赵蕤与李白养了几千只奇禽,他俩一声呼唤,禽鸟便落到他们手上啄食。这件事传到地方官耳朵里,地方官感到惊奇,亲自来山中参观,并推荐赵蕤与李白参加有道科考试,但赵蕤和李白没有答应。
赵蕤对李白影响很大。
史载赵蕤“任侠有气”,李白一生也以侠客自居,且看李白写的这首《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 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笔下的侠客,比金庸笔下的大侠还潇洒。李白写的这个侠客,未尝不是那个理想化的自己。
李白的政治思想也源于赵蕤。平民出身的李白不知政治的凶险与政务的烦琐,他以为有美好的愿望就会达到美好的目的。赵蕤传授的帝王纵横之术助长了他的自信,他以为自己对历代帝王施政得失都心中有数,只要遇上一位明君,自己就会成为一位使天下清平的伟大政治家;待功成名就以后,他就退出权力中心,载酒江湖,实现一介平民到伟大政治家再到隐士的完美转型。
殊不知世间哪有如此完美之事。
赵蕤虽然理论强大,但他一生隐居深山,未曾出仕,他的理论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有很多纸上谈兵的成分。对那些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来说,赵蕤的理论可以补足他们理论上的短板;对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来说,理论要落到现实中开花,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取舍过程。
李白不想在深山老林里待一辈子,他要出去见见世面,向名人推荐自己,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伟大梦想。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摇风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别匡山》中最后两句是李白的内心自白。李白爱碧水青山,但他更想在尘世中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