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已将书剑许明时(1)

已将书剑许明时(1)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李白诗传作者名:叶何其本章字数:1768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7

李白读书的地方,后人称为“李白读书台”。这是座小山,高二百米左右,形状似筐,“筐”与“匡”同音,所以人们称之为匡山。又有一种说法是此山“高耸亭亭,形如匡字”,故名匡山。

匡山有小匡山、大匡山。人们称李白的读书台是小匡山,又名小康山。同治时期《彰明县志》载:

小匡山县西三十里。亦名读书台。孤峰秀拔,宛如文笔。李白尝读书于此。

传说李白读书勤奋,经常挑灯夜读,人们整夜都能见到山上的灯光,故名点灯山。李白成为翰林待诏,家乡人们深以为荣,又称此山为翰林山。

小匡山往后,有大匡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上有座唐朝初年建的寺院,皇帝御赐为中和大明寺,也是李白读书处。北宋熙宁元年的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云:

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创止宅……唐第七主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平有十载 。

名人遗迹,很多是附会。但匡山李白读书处并非附会,有李白好友杜甫的诗为证。安史之乱时期,杜甫从甘肃逃往蜀中,经过李白家乡,听说那就是李白少年时读书的匡山,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如黄河之水滔滔而起,于是他吟诗《不见》一首: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那时李白卷入永王李璘事件被流放夜郎,杜甫希望李白能够平安,希望这个游子在厌倦漂泊后回到故乡,在他少年时读书的匡山上,一卷书,一盏灯,一壑松风,平静而安宁地度过余生。杜甫不知李白已经遇赦,更不知李白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不久以后,李白在安徽当涂去世,遗骨埋在当涂青山下。

这个游子,二十五岁离开故乡,再未回去。只有大匡山、小匡山上的灯光、月色、竹林、山花,在召唤游子魂兮归来。

五代时的杜光庭凭吊李白读书台,他写道:

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

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杜光庭是学者,亦是道友,与同样信奉道教的李白隔着时空惺惺相惜,他多么希望穿过时空,见到他顶礼膜拜的诗人,一同谈诗论道。有斯人在,吾道不孤。而今,山犹在,月犹在,读书台犹在,只有那人,乘鲸而去,永不归来。

李白一家定居的四川省,在地理上是一个奇妙的地区。它四面高山环绕,山雄奇,水青碧;中间是富饶的平原,沟渠纵横,沃野千里,人们称之为“天府之国”。高山把它阻隔为一个独立区域,外界的动荡经过高山的减震才传入四川,总是比外界慢半拍,力度也减半。经常是外面乱成一团,四川还安然无恙。要了唐王朝半条命的安史之乱,就对四川毫无影响。

生活在四川盆地的人们,闲适、乐观、知足、健谈。虽然唐代四川人民的生活与今天不尽相同,但人们乐观、健谈的天性和今天并无多大区别。

自幼生长在四川的李白,骨子里浸染了四川人的乐观、健谈、热爱生活。他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晚年卷入永王李璘事件,被关入大牢,差点丧命;经亲友搭救,流放夜郎;路上听到被赦免的消息,当即阴云散去,高兴得像个孩子,手舞足蹈地坐上船就回去了。李白的健谈也很有名,如果开辩论会,没几人辩得过他。

四川是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道教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心性。道教不以人世为苦,也不向往彼岸与来生,而是认为一个人应当顺应天道,内修外炼,让生命无限延长,直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道教奉老子为祖师,唐代的皇帝因为老子姓李的缘故,特别推崇道教。在唐代,道教是国教。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对中国人的心性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四川的明山秀水之间,有很多佛教名山,四川峨眉山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但对李白来说,洋溢着生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道教更符合他的性格。早在少年时期,李白就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大匡山后的戴天山上,住着一位道士。春天一个微雨的早晨,李白踏着满山的雾气,到戴天山上寻访那位道士。一路上流水潺潺,远远传来狗吠之声,身边的桃花带着雨珠开得正艳。中午,终于快到道士居所了,密林中鹿的影子一闪而过,却听不到道士敲钟的声音。道士去了哪里呢?李白向远处望去,只见竹林上缠绕着青色的烟雾,一道清泉从山峰上飞流而下。李白倚在松树上陷入迷惘之中。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以此经历而作。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写于李白二十岁以前,与其后期的诗歌相比,还不够成熟大气,但是已经隐隐有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