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文明起源的早晚(2)

文明起源的早晚(2)

书名:中国文明的起源作者名:夏鼐本章字数:2104更新时间:2024-05-25 17:16:09

文明期—发明文字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恩格斯,于1884年著《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他以摩尔根的人类文化发展的阶段为基础,更加以婚姻形态,提出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说。即蒙昧期为集团婚,野蛮期为对偶婚,野蛮上层期为一夫多妻婚和文明期的一夫一妻婚。

此书,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

格林·丹尼尔教授

格林·丹尼尔,为英国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考古学人类学研究室的主任研究员,并兼任尤尼巴西特学院的考古学讲师。专门研究西欧和地中海地区的巨石纪念物和先史美术,对于考古学史也是造诣甚深的。他还是《古代》这一专业性杂志的编辑人,并且是电视广播的主持人。

在他所著的《最初的文明:关于文明的起源的考古学研究》〔坂本完春译为日文,改题为《文明之起源与考古学》〕一书中,指出了美索布达米亚、埃及、印度河、中国、墨西哥、玛雅为六大文明起源之说。以前,一般的说法是,世界的古代文明是在大河流域独自发生的。但根据考古学的资料,作者主张,这些文明之间是依靠互相接触、刺激的联合作用,而产生了文明。

弗克福特

亨利·弗克福特,荷兰阿姆斯特丹人。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和伦敦大学毕业后,担任了英国的埃及考古调查会的发掘主任,主持了泰尔·埃尔·阿马尔那和阿拜多斯的调查工作。以后,担任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伊拉克调查发掘主任,调查了泰尔·阿斯马尔、卡法查、科尔萨巴德等处的遗址。1949年,担任了伦敦大学的沃伯格研究所主任。

代表作有:《近东文明的诞生》。该书中提出的主要论点为:

从原始转移向文明阶段,是不止一次地、逐渐形成的。但其变化,通常是由于和比较进步的外国人相接触而产生的。独自产生文明的例子有三个,即古代近东、中国和中南美。但是,玛雅和印加文化的创立过程不甚清楚;而中国文明,也有可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刺激。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的文明,则可确认为独立发生的。

传播论派和独立演化论派

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在西方,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这种说法,很久以来就有了。18世纪后半,法国人约瑟夫·德·歧尼认为中国人乃是从埃及殖民过来的。另外两位法国的汉学家波提埃和卢内尔曼将汉字和楔形文字进行比较,提出了中国文明和巴比伦文明有亲缘关系的说法。英国的东方学者拉克伯里将中国文明和美索布达米亚的乌尔地方的迦勒底文明相比较,也认为两者之间有某种关系。英国的理格,提出了诺亚的子孙东行来到中国之说。德国的李希霍芬也主张中国人是西方移入之说。

上述种种说法,无非都是出于假设。但安特森发现了彩陶并指出这和中亚的安诺以及东欧的特里波列等处的彩陶相类似;于是为西方起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主中国文明是独自发展之说的,其论据是文明的发生都是在世界上的大河流域。也有人从人骨化石的研究上,提出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形成了的蒙古人种,是同汉民族的祖先有联系的。

另外,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是发生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土著文化。这种文化取代了西方起源的仰韶文化。夏和殷的文化即是承袭了这种文化而衍变出来的。其后,西方系统的周文化占了统治地位。东西两个系统的文化,如此交替地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因而有主夷夏东西之说的。

总而言之,中国农耕文化在黄河流域是粟和稗,而在长江流域是水稻耕作。这和西亚的麦作农耕是有本质上差别的。其次,尽管最早的青铜文化是由西方输入的,但它是经土著民族独自发展起来的。

顾颉刚

江苏省吴县人,民国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其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北平燕京大学教授等职。

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即对传统的学问进行古典批判;认为这些书中所写的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越古,越是有后代人加写进去的东西,因而提出要活用考古学、民俗学的方法,确立科学的史学。对于赞成和否定这一论点而引起的议论,后经整理为《古史辨》,陆续出版。他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办了《禹贡》杂志,因为所发表的都是与他们具有同一观点的论文,所以人们称之为禹贡学派。

安特森

即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对于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作过贡献。他为了从事于中国矿产资源的调查和开发,于1914年应聘来华。他在各地从事地质调查期间,发现了周口店北京人的存在。从1921年以来,他由于发掘了河南仰韶遗址,调查了甘肃、青海等地,因而搜集了大量的彩陶。在这个基础上,他将甘肃的彩陶文化分为了六期,构成了当时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分期的标准。他回到瑞典以后,在斯德哥尔摩筹建了远东古物博物馆,自任馆长,以整理所搜标本,终了一生。

主要著作有:

中华远古之文化,1923.

甘肃考古记,1925.

黄土的儿女,1934.

中国史前史研究,BMFEA(《远东博物馆馆刊》)第15册,1943。

第·摩根

法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学生时代即对考古有浓厚兴趣。1891年任埃及古物局长官,对于孟斐斯遗迹、代森舒尔珍宝、那迦达王墓等许多遗迹、遗物进行了调查并实施保存。1897年以后,对波斯的苏萨进行了有组织的调查发掘。在这里发现了诸如汉谟拉比法典的石碑、那拉姆·辛战胜纪念碑等对于伊兰的研究极为贵重的资料,把它们都拿到卢浮宫博物馆去了。所著关于史前文化、古代文明方面的概论性质的书,都是非常出色的。

主要著作:

埃及起源的研究,1896.

史前人类学,1924.

东方史前史,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