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日用与泰州鼓吹
书名: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作者名:袁灿兴本章字数:2999更新时间:2024-05-25 16:07:40
黄宗羲云:“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指王艮;龙溪,指王畿。泰州学派,由王艮开创,之后再传颜山农、何心隐。王艮先祖,由苏州迁到泰州安丰场。安丰乃是盐场,王艮父亲就从事煮盐工作。王艮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少年时就跟随父亲在盐场烧盐,“生长灶间,年三十才可识字”。成年后,王艮通过水陆两路贩卖私盐,逐渐富裕。
二十五岁时,王艮第三次去山东经商,经过曲阜时拜谒了一次孔庙,沾染了些书香气,发出感悟“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王艮以为自己有救万民于水火的重担,遂发奋读书,欲图从此中找出济世之路。读书在当日,只有儒家经典。于是,富豪王艮开始了研学经典的生涯。知识的内容可以弥补,个人的见识却只能在生活中磨炼。一个精明的生意人,本着敏锐的头脑、刻苦的精神,假以时日,在学术领域的造诣却不输给缩在象牙塔内的老夫子。
正德六年,二十九岁的王艮夜间异梦,梦里天突然坠落,万万人奔走呼号。在世界末日关头,王艮挺身而出,奋臂托天而起,由此“心体洞彻,万物一体,宇宙在我之念,益真切不容已”。泰州异梦后,王艮继续在学术之路上探索。他在屋后筑一室,“读书考古,鸣琴雅歌”。三十二岁时,他根据自己对儒家的理解,在泰州讲学。他的讲学“多发明自得,不泥传注”。
王艮是明中后期,经济发展之后,商人阶层向其他领域扩张的代表。在经商致富后,商人们培养子弟,努力步入仕途,介入政治。商人们也投身文化领域,追捧书画古玩戏曲等,出现了文化上的大繁荣。商人们介入社会生活,创办慈善机构,兴修地方路桥系统,予社会以较多影响。商人们向着政治、社会与文化扩张,如余英时所指出的:“在扩张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其他领域的面貌。改变最少的是政治,最多的是社会与文化。”在商人们向着不同领域扩张之时,王艮投身于学术事业,欲构建出一套理论,影响整个社会。
三十八岁时,当王艮听到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后,他如雷击顶,惊呼“信有斯人论学如我乎”,当即决定前去南昌拜访。
正德十五年,王艮身着红衣,戴了顶纸糊的高帽,拿了块笏板,自称“海滨生”,跑去南昌拜见王阳明。见到王阳明后,二人辩论了一场,王艮大为佩服,决定拜他为师。可一出门,王艮就后悔了,要拯救世界的人,怎能轻易折服于别人呢?第二天,他又去找王阳明辩论,一番舌战后才真正折服。王艮初名银,王阳明取《周易》艮卦为他改名艮。由此王艮汲取了阳明学说,又开创出泰州学派。
王艮追随王阳明讲学,从学弟子越来越多,道院僧房至不能容,王艮出资出力,帮助扩建。王艮有“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的气魄,从不掩饰,高调行事。嘉靖元年,王艮身着古冠服,坐车前往京师,车上书“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王艮一路招摇,所讲内容又与主流学说全然不同,吸引了无数围观者,男女奔忙,聚观如堵。王艮的高调张扬,与王阳明的低调内敛全然不同,也让王阳明很是不满,将他召回绍兴。王艮长跪请过,王阳明置之不理。王艮久跪后大怒,厉声道:“仲尼不为已甚。”也就是说孔子也没你王阳明这么过分。王阳明闻言有所感悟,赶紧“揖先生起”。
此后王艮收敛狂态,帮助其师讲学。他接受心学的基本思想,却不拘泥于此,另开辟出一片天地,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安身立本等观点。嘉靖八年,王阳明去世后,他亲自迎丧桐庐,集会师门经理其家。会葬王阳明之后,王艮返回泰州,独立讲学。
王阳明心学强调心为天地万物之主宰,泰州学派则进一步发挥,认为身为天地万物之本。由此王艮大胆提出,切合百姓日用的就是道。在宋明理学中,圣人与百姓被加以区分,二者之间犹如天堑。王阳明认为在先天道德上,人人平等,“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圣人与愚民之间仍有差异,圣人能致良知,能体悟道,愚夫愚妇则不能致。王艮则打破鸿沟,认为百姓日用就是道,道并不神秘,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百姓日用,乃是道的标准。“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由百姓日用之道,王艮引申而出,让百姓衣食富足,乃是圣人之道。如果百姓不能获得日用,贫而冻馁其身,则为失道。如果王艮再进一步大胆展开,则帝王的统治合法性,在于为民众提供更美好的生活。若有违背,则为无道之君了。
程朱理学构建了一套君主秩序,君为臣纲,臣必须绝对服从。王阳明则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但他没敢触及深层次的内容,即君与民孰轻孰重。王艮强调个体,人才是天下至尊至贵,而不单独是君。他虽不曾明说,可他认为“天大还包在地下”,这天虽高,可还是要包于地,君也不过是一个凡人而已。
格物是《大学》八条目之一,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后世对格物的解释颇多。朱熹认为,“格物”是“即物而穷其理也”。在朱熹看来,格物穷理,是指对外部世界的自然和社会现象,通过内心去加以认知。陆九渊则认为,心为本体,不必向外去格物,向内认识到本心,就可明了万物之理。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格物功夫,只在身心上做,去除私欲,达到至善,格物正心。
王艮则认为:“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据此,人才是世间最为重要的,最为珍贵的,道是服务于人的,而非往昔所谓“以道从人,妾妇之道”。
王艮认为“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矩正则方正,通过格自身,来使天下正,欲正物必先正己,才是大人之学。依王艮“格物正己”说,从平民到帝王都要先正己,从自己格起,如此才能正天下。
王艮学说在当时影响极广,“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王艮弟子中多有市井阶层,有名者如樵夫朱恕、陶业匠人韩贞、农夫夏云峰、商人林讷、佣工林春、卖油人陈剩夫、戍卒周小泉、布衣颜钧等。王艮之后,弟子学人不求飞龙在天,而是见龙在田,躬耕于民间,处为天下万世师。
王艮主张,学问应浅显易懂,便于学习,使人乐而学之,乐而行之。王艮完全不拘泥于士人那一套,他注重躬行践履,不重著述,不重功名,以为人人皆可为尧舜。王艮不喜著作,酬应之作,都让门人、儿子代笔,自己口授。王艮认为,讲学授徒是经世之业,是尧舜事业,“经世之业,莫先于讲学以兴起人才”。他命五个儿子终生不事举业,不入官场,只在民间讲学。
中国往日的思想史,都是由士人书写的,鲜有由底层社会来书写的。王艮由四民之末的商贾,拜入王阳明门下,思想自成体系,却是前所未有的。他的思想体系,基于民本,基于个体,认为圣愚平等,并无差异。他高举为生民立命的大旗,高呼民用为本,衣食足而礼义兴。他也保持着一种桃花源的幻想,期待一个大同社会,人人平等,均分土地,人心和洽。
王艮及泰州学派诸子,专就日常生活处指点,遍及“愚夫愚妇”,提出“吾心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由王艮及泰州学派,将人从往昔的各种束缚中挣脱出来,鼓吹着个人自由,张扬着人的个性,在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生活中,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但泰州学派的学说,终究不合于主流,其一派又见龙在野,多远离官场,故而政治上的影响力不足。
王艮心中,终究是怀抱着一颗英雄之心,侠义之胆。他期待着以其思想帮助天下万民实现大同。他将民众比喻为缸中奄奄若死的鳝鱼,自喻为周流不息、变动不居的泥鳅,奋身化龙,救出樊笼之鳝。王艮之后,他的后学,如颜钧、何心隐、李贽等,都如同泥鳅化龙,欲冲破樊笼,向着天地万民,直吐真言,人人可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