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重农抑商
书名: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作者名:袁灿兴本章字数:3305更新时间:2024-05-25 16:07:32
明代推行重农政策,大力压制商业,贬低商人地位,对于出海从事贸易者,更加严厉打击。就是在对商业的打压之中,明中期之后,江南地区出现了经济繁荣,涌现出了一大批市镇,乃至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萌芽”。与商业兴盛相伴随的,是大量海外白银的涌入,使江南一地在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状态。但明中后期涌现出的繁荣,只停留在社会层面,社会服务于朝廷,财富服务于权力,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私人财产也无法律保护,盛世之中,却无资本主义的萌芽。
朱元璋出身贫苦,深知农民的疾苦。在重农政策的推行中,他是历代帝王中最为突出的。执政伊始,朱元璋就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不急之务,浮泛之役,皆罢之。”洪武九年,又下令免除河南、浙江等十余省赋税。为了防止劳役扰民,他禁止各地在农忙时节大兴土木,官吏无事不得下乡扰民。此外,移民垦荒、推行军屯、安置流民、扩大耕地面积等重农政策也被大力推行。
在推行重农政策的同时,朱元璋大力压制商业,贬低商人地位。徐达下山东时,近臣请开银场。朱元璋认为:“银场之弊,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其后有请开陕州银矿者,朱元璋又道:“言利之臣,皆戕民之贼也。”洪武十五年,广平府吏王允道请开磁州铁冶,以取其利。朱元璋大为不悦:“朕闻王者,使天下无遗贤,不闻无遗利。今军器不乏,而民业已定,无益于国。”遂杖责王允道,将其流放岭南。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谕户部:“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在朱元璋看来,农桑才是国家之本,商业乃是微末。“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四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庶民之家不许衣锦绣。”由此可知,朱元璋的认知是,要实现丰衣足食,就要禁止商业流动,禁止民间奢华之风。
这也就能理解,为何朱元璋会颁发一系列奇怪的命令,对民众的日常穿戴,施以各类规定。如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着绢布。如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着绸纱。”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乡村农夫许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
由宋室南渡直到元末,江南一带经济发达,出现了一大批富户。朱元璋不喜言利,更对江南一带富户充满厌恶,此种情绪主宰了他的执政。
洪武初年,嘉定安亭有个人叫万二,是元朝遗民,富甲一郡。有人自南京返回,万二询问其见闻。此人道:“皇帝近日有诗云,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万二闻言大惊,叹道:“兆已萌于此矣。”万二于是将家财全部交给能干的家仆代管,自己则买了巨舟,载了妻儿,泛湖而去。不二年,江南大族,陆续被朱元璋籍没,独万二见机早,得以独存。
洪武三年二月,某日朱元璋心血来潮,突然询问“天下民孰富产孰优”。户部认为:“以田税之多寡较之,惟浙西多富民巨室。”朱元璋道:“富民多豪强,故元时,此辈欺凌小民,武断乡曲,人受其害。宜召之来,朕将勉谕之。”于是诸郡富民被招来接受教育。朱元璋看着这些富户,恨在心里,先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训斥。朱元璋又表示,天下无主,则民间必乱,“富者不得自安,贫者不能自存矣”。接着,朱元璋道:“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此语意在警告富户,无朕则无你等之今日富裕。最后,朱元璋又警告富户:“尔等当循分守法,能守法则能保身矣。”
明初沈万三的故事,则是江南富户命运的最好写照。
沈万三之父沈祐,原居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后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沈祐有二子,为沈万三、沈万四。在元末,沈万三因经商而成巨富。围绕沈万三,民间多有传说,云沈万三家有聚宝盆、点金术之类,实际上沈万三是从事海上贸易而发家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将曾为张士诚献金输粮的江南富商顾瑛等发配到临濠,让沈万三等富户大为惊骇。此年九月,恰逢朱元璋四十寿辰,沈万三联合吴江富室莫礼、葛德昭等,进厚礼祝寿。此后,沈万三又联络江南大户,“输税万石,仍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但朱元璋雄踞一方,对这些钱粮已经看不上了。沈万三不得已,自请为朱元璋“助筑都城三之一”,可谓下足血本。
沈万三积极表现,朱元璋不得不有所表示,加以安抚,乃任命沈万三长子沈茂为广积库提举、侄孙沈玢为户部员外郎。洪武三年,沈万三由周庄迁居南京,以高龄督促筑城。沈万三以为,如此卖力为朱元璋效力,定能保子孙后世富贵太平了。帮助筑城完毕,沈万三表现过头,主动请求输金银犒军。朱元璋怒道:“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经马皇后说情,改为发配辽阳。
洪武十九年,沈万三之子沈茂被沐英看中,从辽阳调拨云南总兵府。据《三迤随笔》载,洪武十九年,辽阳拨来军犯四人,并附牒文。沐英附书于后云:“此乃江南第一巨富。因修南京城,出资可敌国。因犒军事而动帝怒,而没其家,并发配辽阳十二年。”沐英知道沈万三父子善于理财,乃请求将二人调入麾下。入明之时,沈万三已是高龄老翁,此时当已故去,只是沐英不知。沈万三的儿子沈茂则到了云南,并于此安家落户。
在与张士诚的争霸战中,江南大户站在了朱元璋的对立面,朱元璋胜出之后,加以狠辣报复。朱元璋令将江南豪族富户的私田没收,改为官田,耕作官田的农民,以原租额作为税额。而明代各地所缴纳田赋,大抵苏州最重,松江、嘉兴、湖州次之,常州、杭州又次之。而在朱元璋发动的一系列政治大案——如胡惟庸案、蓝玉案中,颇多江南富户受到牵连,遭到残酷打击。
苏、松、嘉、湖、杭五郡素来富裕,民众往往投身商业,多轻视农业,深为朱元璋痛恨。吴元年,朱元璋令迁苏州富民至其老家濠州。但此次所迁人口不多,并未惊动苏州市面,苏州知府何质“雍容裁处,民若罔知”。洪武三年,朱元璋令苏、松、嘉、湖、杭五郡“民无田产者往临濠开种,以所种田为世业”。此次迁徙的乃是民无田产者,江南并未伤筋动骨。
洪武七年,朱元璋再迁江南富民十四万至临濠。此前,朱元璋曾对李善长云:“吾往濠州,所经州县,见百姓稀少,田野荒芜。”朱元璋想将老家濠州改为中都,需要人口加以充实,故而大规模迁江南富户。十四万富民徙至凤阳,多数耕地不足,生活艰难,其中多有逃归者。明廷颁布禁令,严惩私自返乡者,故而以其乞丐身份掩护,潜回原籍扫墓探亲。也正因在凤阳生活艰难,往日的富民抱怨:“家在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又命户部,籍浙江等九布政司及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一万四千三百余户,“悉徙其家,以实京师,谓之富户”。
对于富户不听命迁徙的,朱元璋手段极为残暴,认为乃是不服教化之徒,“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洪武十三年,苏州人姚润、王瑛被征不至,皆被诛杀,籍没其家。朱元璋在位三十年,江南一带的大家富户多亡家破户。“洪武之世,乡人多被谪徙,或死于刑,邻里殆空。”也有大家富户,在朱元璋高压残酷政策之下能够生存下来的。如吴宽祖父,家资丰裕,有奴仆千余,但“平生畏法,不入府县门,每戒家人闭门,勿预外事”。靠着小心翼翼,低调做人,当乡人多被谪徙时,吴家却能独存无事。
朱棣当了皇帝后,也几度迁徙富民。永乐元年,一度大规模迁徙各地富户至北京。永乐二年,迁山西民万户至北京。永乐三年,再迁山西民万户至北京,另迁浙江民万户至京师充脚夫。以富户实京师,可以打压控制各地豪强,同时充实京师力量,“夫至尊所居,根本之地,必使百姓富庶,人心乃安,而缓急亦有可赖”。
仁宗、宣宗二朝时,明廷不再强行迁徙富户。随着政策放松,早年被强迁的民众,“至成、弘间,徙归者日众”。原先明廷规定,徙居的富民一旦逃亡,须在原籍选其他富民替补,逃亡者被抓获即发边充军,邻里隐匿者俱坐罪。弘治五年,明廷废除此规定,往日迁徙而去的富民们此时已在他乡定居百年,也无心逃回故土了。
元末明初,在江南地方上,确有豪室富户在地方上为非作歹,鱼肉小民。但多为敦本务实,不事汰侈,崇尚诗礼,教训子孙者。就国家与富户之间的关系,后世王夫之认为:“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魏源则认为:“故土无富户则国贫,土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朱元璋由一己之偏见,打压富户,一度阻滞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而在后世的历史长河中,江南经济的发展,却不由朱元璋的心意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