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香料欲望与航海技术

书名: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作者名:袁灿兴本章字数:4563更新时间:2024-05-25 16:07:11

在中世纪早期,采集业和畜牧业是欧洲,特别是西欧最普遍的经济形态。在当时森林遍地的西欧和中欧,各个庄园中最盛行的食物是水果、猪肉与牛肉。这是因为当时以林场和草场为主的庄园中,肉是最容易获得的食物。15世纪末期以前,欧洲尚没有讲究的烹饪,那个年代炫耀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宴会的主要特点是尽情吃肉,富人的餐桌长期摆满肉食。肉食被堆成金字塔形,装在巨大的盘子里,一股脑儿端到餐桌上。在欧洲人看来,上帝高踞于世界的最顶端,其下乃是飞禽,故而人们也喜欢吃各类飞禽,认为这使人聪明,最受追捧的则是孔雀和天鹅。

贵族们餐桌上出现的是各种野味与家禽,如兔子、野鸡、天鹅、鸽子及各类家禽。此外还有一些奇怪的食物,如苍鹭、七鳃鳗、鲸鱼、孔雀等。1387年9月,达勒姆主教在伦敦宴请英王理查德二世与兰开斯特公爵,用的肉类食材有公牛、绵羊、公猪、小牛犊、鹿、天鹅、鹅、阉鸡、母鸡、兔子、野鸡、苍鹭、羊羔、鸽子、鹤、鹬等;为了让这些食物更加诱人,厨师采用了姜、肉桂、胡椒、肉豆蔻、丁香等制成的混合香料。直到17世纪,如孔雀、苍鹭、鹤、天鹅等飞禽才失去了在餐桌上的地位,同样被放弃的还有七鳃鳗、鲸鱼等。

中世纪欧洲所养的猪,是一种很独特的品种,体大脂肪少,外表很像野猪,耳朵尖而上竖。这种猪可以放养,它们被赶入庄园的林场中自己觅食。这种猪养起来方便,投入少,但是肉质很硬且有腥酸味,类似野猪肉的味道,如果不加入胡椒、生姜等烹调的话,实在难以下口。其他的牛羊等品种,腥膻之气也相当浓烈。到了冬季,猪、牛、羊难以觅食,大量死亡,所以欧洲人冬季主要吃各种干肉和腌肉,这就更需要香料了。

不论是猪肉还是天鹅肉,只有得到香料的升华后,才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茨威格写道:“最初是为了香料而远航。因为直到中世纪晚期,北方的食物还是难以想象的淡而无味。当时很少有人把柠檬和食糖用来调味,茶和咖啡的精雅和滋补属性尚未发现,甚至君王和显贵们餐桌上的食品也一样乏味,他们除了大嚼之外,无法使自己的胃口得到更好的满足。但令人惊异的是,只要在最简单的菜肴里放上一丁点儿印度的佐料,不多点儿的姜或桂皮,嘴里立刻就会产生一种独特和愉快的刺激。在鲜明的酸甜麻辣咸淡的长短调中,开始颤动起烹调艺术诱人的泛音和过渡的和音。”

妇女的虚荣心需要来自阿拉伯的香料来满足,而且越新奇越好。更让妇女们无法控制的是,能刺激感官的麝香、芬芳馥郁的龙涎香和玫瑰油,光滑无比的中国丝绸和纳辛格加尔的天蓝色钻石。天主教对于海外的货物也有着巨大的需求,丝毫不受禁欲戒律的限制。在欧洲大陆成千上万个教堂里,下级教士徐徐摇晃着香炉,终日烟雾缭绕,希望在香薰之中,让信徒灵魂升华,更加虔诚。而制造香的原料,没有丝毫是产自欧洲本土,每一种香料都得通过漫长的海路或陆路,从阿拉伯和遥远的东方运来。

药剂师们纷纷追捧印度药材,如罂粟、樟脑、贵重树胶。富人们求医问药时,任何药物,只要盛放它们的小瓷瓶上没有用蓝颜色写上“阿拉伯”或“印度”这些具有魔力的字眼,病人就会觉得它毫无效用。胡椒成为各种疾病的万能良药,从打嗝、牙痛,到痛风、癫痫,仿佛它无所不能。当面对黑死病及各种瘟疫威胁时,欧洲的贵族们将香料随身佩戴,以抵挡不可知病毒的侵袭。

欧洲本土有香菜、茴芹、莳萝等,可以用来调剂食物味道,但欧洲人对此缺乏兴趣,因为它们缺乏东方香料的独特魅力。一切来自东方的东西,由于它们的遥远、稀少、奇异,也许还加上昂贵,便产生了让欧洲人无法抗拒的、迷人的诱惑力。这些香料在欧洲卖出了天价,以至于经营的店铺需要谨慎地关好门窗,防止每一粒香料的流失。在远航的船队中,哪怕五艘船中有四艘连同装载的货物一起葬身海底,即使在两百六十五人中有两百人葬身海底,但只要三年的航程结束时,五艘船中就算只有最小的一艘回来,只要它满载香料,这些货物在扣除所有损失之后,仍会有惊人的利润。

香料的价格,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产地的收获情况、香料运输路上的各种政局变动、世界市场的需求等。1400年,受帖木儿进攻叙利亚的冲击,胡椒的价格暴涨。永乐九年,郑和下西洋,在锡兰、古里等地大量采购胡椒等香料,导致中国胡椒价格下降,而中东、西欧胡椒供货锐减,价格持续上涨。在15世纪的西欧,胡椒、生姜这两种香料需求量大,价格相对较高,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使用。随着胡椒价格的下降,贵族逐渐失去了对它的兴趣,开始寻求更昂贵的香料。

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每年约消费一万公担胡椒和一万公担其他香料,要用六万五千公斤白银换取。为了香料,欧洲付出了巨额的财富。16世纪,英国人发出抱怨,每年从英格兰、葡萄牙和低地国家出发的商船队,运走了基督教世界尤其是英国所有的金子、银子和硬币,用来购买他们不需要的物品。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二世则建议,可以使用大蒜调味,减少进口肉桂与胡椒,以免白银外流。

欧洲人对香料的来源地比较模糊,常以东方来概括印度、阿拉伯、东南亚、中国等地。价格高昂的香料,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欧洲人如此迫切地走向海洋,去寻找盛产香料的东方国度;他们不惜航行地球半圈与东方从事贸易,带回价比黄金的香料。对胡椒等香料的渴望,促使葡萄牙人发起向东方的探险。葡萄牙人在西非沿海航行时,命名第一个海岸也是最靠北的海岸为“胡椒颗粒海岸”。

香料之外,黄金也是刺激欧洲人走向大海,去寻找东方的动力。恩格斯指出:“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马可·波罗的游记以夸张的笔法描绘:中国盛产上等丝绸、瓷器,还有黄金、红宝石、玉石、珍珠、珊瑚等珍宝,以及麝香、肉桂、胡椒等香料。在他的笔下,中国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时,经过东南亚、印度和波斯等地。旅途中的各种见闻,使马可·波罗认为他没有去过的爪哇岛,乃是世界香料的来源所在,盛产胡椒、丁香、肉豆蔻等。

马可·波罗的游记,不仅为欧洲人描绘了东方世界的富庶,也为探险家们提供了地理上的认知。人们认识到,遥远的东方被辽阔的大海所隔绝,可以航行抵达。赤道地区并非只有炎热的阳光与沙漠,也有着绿荫与定居者,更有各种物产。《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欧洲人绘制东方地图的主要参考书,书中描述的国家、城市被加以标注。《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探险家们的必读书。哥伦布在航行之前,特意仔细翻阅过《马可·波罗游记》,在书上做了详细的批注。从这些批注可以看出,最吸引哥伦布的,乃是东方各地出产的香料、药材与金银珠宝。1492年,哥伦布首次远航时,携带了西班牙国王致中国大汗的国书。达·伽马在远航之前,也仔细翻阅过《马可·波罗游记》。麦哲伦看过《马可·波罗游记》,被书中描述的东方财富吸引,欲罢不能,为此发起了航海探险。

葡萄牙诗人卡蒙斯在《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写道:“如果你想到东方去寻找,遍地的黄金,无穷的财富,辛辣的香料,桂皮与丁香,益智健身的名贵补药;如果想寻找晶莹的珠宝,坚硬的钻石,瑰丽的玛瑙,此地的宝藏堆积如山,你的愿望在此就能实现。”

而要前往东方,就需要在海洋上冒险,这就需要航海技术的突破。16世纪欧洲人已能造出结构结实、吨位更大、操作性更好的海船航行在大海之上,这带来的是无限机会。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由非洲到东方的航线、麦哲伦的全球航行,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大事。那些充满冒险精神和幻想气质的人,如同古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所说:“环游世界的人,把生命中最宝贵的时间耗费在船上。”沟通全球的航海大发现之所以能实现,与航海技术上的突破是分不开的。

在船只制造技术与操船技术上,欧洲不断改进。14世纪时,柯克帆船成为海上贸易的主要用船。在与地中海世界的交往中,柯克帆船的水手发现,地中海采用的三角帆船,船体光滑,适航性更好。14世纪的地中海贸易,开始使用大型两桅克拉克帆船。克拉克帆船有巨大的弧形船艉,以及高耸的船艏,体积庞大,载货量大,适合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葡萄牙、西班牙均使用它进行探险。

克拉克帆船的问题是,船身过于庞大,灵活性不够,需要多人同时操作。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发现,葡萄牙船队在航行非洲外海时,航速过慢,便开始对远洋舰船进行改造。葡萄牙人借鉴了阿拉伯的斜大三角帆,设计出了卡拉维尔帆船。卡拉维尔帆船船体轻快,转舵迅速,船帆更易吃风,速度大幅提升,加上吃水线较浅,更适合于海洋沿岸的探险。卡拉维尔帆船具有较高的速度,良好的操控性,在欧洲风行一时。1492年,哥伦布远航船队中,有两艘卡拉维尔帆船,而旗舰“圣玛丽亚”号是一艘克拉克帆船。

地中海地区的水手学会了使用较容易操控的三角帆来代替横帆。三角帆虽然比较容易操控,但仍然是横向安置的,只能利用顺风,在刮定向季节风的印度洋北部好用,在风向不定的地中海和其他欧洲海域就不大适用。通过与阿拉伯人的接触,欧洲水手开始学会使用纵帆。纵帆利用分力、合力原理,可以“船驶八面风”。利用纵帆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能灵活调整船头方向,这就要通过安置在船艉的“舵”来进行控制。1400年前后,欧洲的船只上出现了船艉舵,取代用桨橹控制方向。

在提高船只可操作性与速度的同时,欧洲人也学会了使用隔密舱。隔密舱大大增加了船体强度,避免一处破损就水漫全船。当时葡萄牙人在造船技术上走在前列,他们能造出多桅大船,并在主桅上挂上更多的风帆,适应不同的风向和海流。

在航海测量技术上,欧洲也不断取得突破。由于导航技术的落后,中世纪的航行者们多数选择沿着海岸线航行,以避开大海中未知的风暴及迷失方向的悲惨下场。西地中海沿岸商船,多沿意大利半岛南行,环绕希腊半岛,驶向罗得岛和塞浦路斯,直航到叙利亚海岸,再沿海岸南行到各地。从西北欧出发的船只,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后,多沿着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地中海海岸航行。

有了远洋航行的船只,欧洲人更需要导航技术,这就使航海图、罗盘、星盘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1300年后,欧洲出现了地中海沿岸航海图。14世纪,欧洲出现了波特兰海图,标注有各地的港口,还有方向线及风向。波特兰海图虽然粗糙,但能满足航海的基本需要。15世纪,航海家采用纬线与子午线坐标系来绘制海图,标有方向线和距离的几何结构海图开始广泛流行。

在定位上,早期欧洲的船只先是使用简单的“雅各竿”来测量天体角度——将两根竿子在顶端连接起来,下面一根与地平线平行,上面一根对准星星或太阳,量出偏角,通过偏角差计算出纬度与航程。随着十字测角器、四分仪、罗盘、夜航仪等设备装备在远航船队上,欧洲的远航船队能相对精准地定位,向着目的地航行。

1519年,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时,携带了二十一个四分仪,七个航海观象仪,十八个沙漏,二十三张航海图,三十七个指南针。即便如此,在航行之中,麦哲伦的航行还是存在很大的偏差。为了寻找更科学的测量定位方法,欧洲各国都给出了重赏。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三世悬赏一万银币,寻求更好的测定方位法。英国安妮女王公开悬赏,将纬度确定在六十英里范围内可奖励一万英镑,四十英里范围内可奖励一万五千英镑,三十英里范围内可奖励两万英镑。两万英镑在当时乃是可观的财富。

航海大发现,打破了以往相对隔绝的地区,人类开始走向全球化。“海运所包含的潜力是具有革命性的。和以前的生产方式不同,它是开放式的,它所创造的财富在理论上也是没有限制的。它利用人类独有的互惠性、复杂人际交往和发明创造,使得未来所创造的财富要远远超出自然给予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