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七下西洋与封贡海外

书名: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作者名:袁灿兴本章字数:4071更新时间:2024-05-25 16:07:09

梁启超曾叹道:“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可郑和只是贯彻朱棣意志,他不下西洋,另有其他人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受皇帝的心意而定,郑和之后,皇帝对下西洋无兴趣,就再无郑和了。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等领兵出征云南,此年十一岁的马三保被捕,入傅友德军中服役。洪武十七年,傅友德、蓝玉返回南京,马三保也随军离开云南。洪武十八年,马三保随傅友德至北平备边。洪武二十三年,傅友德被封为征虏将军,隶燕王朱棣麾下,马三保被送至朱棣身边,成为侍臣。

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亲书郑字,赐以为姓,乃名郑和。郑和身材魁梧,相貌威武,“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洪音虎步”,“郑三保姿貌材智,内侍中无与俦比”。

朱棣登基之后,在地缘战略上,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草原部落上,为此迁都北京,五次深入草原亲征。在南方沿海各地,虽不时有倭寇、海盗为患,尚不是心腹之患,海外诸国,在朱元璋时期,早就列为不征之国。后朱棣虽对安南用兵,也是迅速取得胜利。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命郑和下西洋,宣示天威,稳定朝贡秩序,令海外各国,“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永乐三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前往西洋各国,赐给金织、文绮、彩绢等。永乐五年,郑和出使西洋还朝。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七年夏返回。

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九年返回。

永乐十年十一月,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三年七月,奉使西洋诸国返回。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七年七月,郑和自西洋返回。

永乐十九年正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永乐二十年八月,郑和回国,有暹罗、苏门答剌、哈丹等国使者随同返回。

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郑和准备下西洋时朱棣驾崩,下西洋各国宝船全部停止,差去官员全部回京。

宣德五年六月,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行经二十余国,宣德八年回国。

在中国古代,“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柔远人,怀诸侯,乃是天子正统性的象征。朱棣登基后,派遣郑和率船队远航,至海外宣德化而柔远人,扩大明廷在海外的影响,稳定朝贡秩序。此外,通过船队的强大军力,对活跃在海洋上的海盗与海商集团加以打击,保证明廷垄断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给所经各国以巨大影响,并以强大军力干涉各国事务,稳定朝贡秩序。爪哇发生内乱,分裂为东、西两王,互相攻伐。永乐五年,郑和遣人至东王境内,与居民互市交易,被西王杀死一百七十人。郑和出兵讨伐,西王大惧,遣使至中国谢罪。朱棣表示,“方将兴兵致讨,而遣亚烈加恩等诣阙请罪,朕以尔能悔过,姑止兵不进”,令以黄金六万两赔偿死者。次年,爪哇来使献一万两黄金。朱棣又表示:“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免除余下赔偿金。

满剌加以马六甲海峡为中心,地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乃是当时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中心。《瀛涯胜览》载:“国无王,止有头目掌管诸事。此地属暹罗所辖,岁输金四十两,否则差人征伐。”永乐元年十月,永乐帝遣内官尹庆“赍诏往谕满剌加、柯枝诸国,赐其国王罗销金帐幔及伞,并金织文绮、彩绢有差”。永乐七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奉命赐满剌加头目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满剌加国,暹罗自此不敢侵扰。后日满剌加被葡萄牙人攻陷后,王室还至中国哭诉,请求明廷派兵帮助复国。奈何明廷对于海外之事,并无兴趣,也未出兵。

第三次下西洋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令其子至船队索要金银珠宝,郑和不与。亚烈苦奈儿暗中发兵五万,想要劫持船只,抢夺钱财。郑和识破亚烈苦奈儿的图谋,乃亲自率兵两千余人,由小道攻破王城,擒获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回航之后,郑和献俘于阙下,朱棣大发慈悲,悯其愚昧无知,将亚烈苦奈儿释放。永乐十年十一月,郑和下西洋时,将亚烈苦奈儿送回锡兰山国。

朱元璋在位时,对外政策相对保守,对于朝贡体系,只要维持稳定即可,并不愿意过多干预海外各国事务。朱棣时期,对各朝贡国,大明王朝扮演了主宰者的角色,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干涉其内政。如苏门答剌国内发生动乱,锁丹罕难阿必镇与苏干剌彼此征战,锁丹罕难阿必镇在永乐十年派人到中国求援。永乐帝遂命郑和下西洋时,给锁丹罕难阿必镇以帮助。永乐十三年,郑和抵达苏门答剌,遭到苏干剌围攻。郑和领兵,击溃苏干剌,将其生擒,回国时将苏干剌献于阙下,将其斩杀。

采购各种珍稀木料、香料也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南洋各国物产,如木材、香料等,在中国乃是畅销物,“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日常宫廷之中,紫檀等名贵香木是经常性消耗。南京御史王万祚,曾列举过一份门殿陈设所用木料单子,姑列其单中一二:“三百七十株丈余之花梨,二百二十株丈余之紫檀。”这类香木都产自海外,样式巨大,耗费惊人。在采购木料时,官员时常谋取私利,盘剥民间。上下均知采购这些海外木料,过于浪费,但让皇家停用这些名贵木材,却又不可能。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承担了采购各类名贵木材及香料的任务。

虽郑和船队七下西洋,耗费巨大,但船队所从事的各类贸易,能获得巨大回报。在古里国,委托当地头目代为买卖,所卖之物,主要是瓷器、锦绮等物;所买之物,则是宝石、珍珠、珊瑚等物。在溜山国,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在祖法儿国,采买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在阿丹国,曾买到二钱许大块猫睛石、珍珠、珊瑚、金珀、蔷薇露等。此外还买有麒麟、狮子、花福鹿、金钱豹、驼鸡、白鸠等珍禽异兽。永乐年间,由于郑和船队下西洋,各国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充溢府库。各种物品的涌入,乃至一般社会阶层也能消费起往日昂贵的胡椒,而国库也更为丰裕。

郑和下西洋时,为迎合皇帝心意,不时采购各类珍奇动物,作为祥瑞进贡,其中最为吸引人的便是麒麟。明代将长颈鹿称为麒麟或祖剌法。永乐十二年秋,榜葛剌国使臣携带一只麒麟到北京。九月七日,使臣进献麒麟与名马。八日,礼部上表请贺。朱棣含蓄地表示“其免贺”。皇帝做了个姿态,但麒麟来贡,乃是天大的祥瑞,给皇帝带来了极大欢愉,为此翰林院特意绘撰《瑞应麒麟颂》一图。

永乐十三年,又有海外麻林国进贡麒麟,礼部大拍马屁,请在冬至日,由群臣上表称贺。朱棣压抑了一下激动的心情,表示:“麒麟有无,何所损益?”朱棣话虽如此,可还是压抑不住内心的欣喜。到了麻林国正式进贡麒麟之日,“文武群臣稽首称贺”。大臣夏原吉撰《麒麟赋》,大肆吹捧:“则圣德之隆,天眷之至,实前古所未有也。”各种马屁文字,横空出世。

皇帝喜欢麒麟来贡这等祥瑞,于是乎,郑和此后下西洋,少不得要采购麒麟,为皇帝营造出吉祥如意的气氛。第五次出使时,船队带回了各种祥瑞。“其忽鲁谟斯国进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鹿并狮子;卜剌哇国进千里骆驼并驼鸡;爪哇国、古里国进縻里羔兽。各进方物,皆古所未闻者。”其中的祥瑞“麒麟”,成功运到国内进贡。

第六次下西洋时,郑和又从阿丹国购得“麒麟”。可这“麒麟”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此次在航行之中,未能存活,故未有进贡记录。第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古里国购得“麒麟”,并成功运回国内,作为祥瑞进贡。

郑和下西洋,除了宣示天威,怀柔远人,强调不征不争,从事香料、木材贸易,采购祥瑞动物,还负有剿灭海盗的任务。海上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吸引了一批批中国冒险家出没海洋,且商且盗。广东人陈祖义组成的海盗集团,出没苏门答剌一带,劫夺财物。当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陈祖义自知不敌,遣子侄至船队求降。至回航之时,郑和出兵围剿,杀五千人,在旧港俘获陈祖义。

郑和下西洋,为一时之盛事。但在明廷内部,对下西洋持反对态度者众多,如刘大夏认为:“三保太监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处?”至宣德朝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明廷无心也无力再去推动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宣扬了明廷的国力,开拓了贸易,使海外各国对中国敬畏有加,稳定了朝贡秩序。但郑和下西洋,只是明廷大陆政策的延伸。有明一代,明廷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北方游牧部落之上。哪怕是郑和下西洋,也不是对外战略的主干,只是大陆政策的余脉。而在欧洲,海外扩张成为葡萄牙、西班牙的国策,各国以倾国之力来加以支持。

郑和下西洋,联通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海外各国被视为番夷,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往来,一切都处于官方控制之下。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联通的则是地理意义上的世界,通过海洋探索为欧洲寻找新的可供开拓的土地。

郑和下西洋,将四海纳入天朝体系,如此大明天子,富有四海,应有尽有,以天朝的物产,如丝绸、茶叶、瓷器等,尽可满足自身的需求,由此大明王朝非常自满,非常自得。于是,在新的生产力、新的商品上,缺乏探索改进的动力。利玛窦来华后,把中国与欧洲进行比较:“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与欧洲人不同。欧洲人非常不满意自己的做法,并贪求别人所享有的东西。”

郑和下西洋,垄断了内外贸易市场,虽有巨大回报,但压制了社会整体力量的迸发。明廷不鼓励中国商民向海外去开拓,反而打压从事海外贸易的华商。郑和之后,明廷对于下西洋这样的行动丧失了动力,当明廷放弃了大海之后,中国各股民间力量纷纷参与到海外贸易之中,反而带来了明中后期海上贸易的大繁荣。而官方对民间海外贸易的禁止,对海商的打压一直持续,不断加强,引发了沿海经久不息的冲突。

在欧洲的航海大发现中,西班牙王室资助了哥伦布、麦哲伦,葡萄牙国王资助了达·伽马。当航海大发现将全球连为一体之后,荷兰以举国之力,扶持东印度公司。此后的英国,则将航海作为国策,全力推动全球海洋战略。在此期间,欧洲各国的民间力量不甘示弱,纷纷以资本、技术、人员等形式,参与到海洋争霸之中。

而此时的大明朝廷,当官方力量退出海洋之后,却又大力打压中国民间的海上贸易。即便在西方各国与明廷的双重打击之中,明中后期,中国仍然涌现出了一批扬帆四海的海商集团,其中著名者如王直、徐海、林道乾、林凤、郑芝龙、郑成功等,啸聚于大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