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不征之国与事大以诚

书名: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作者名:袁灿兴本章字数:3222更新时间:2024-05-25 16:07:07

明初,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杨璟曾上书,请求对边疆地区用兵:“蛮夷之人,性习顽犷,散则为民,聚则为盗,难以文治,当临之以兵,彼始畏服。”朱元璋此时忙于对付北元,营造新的朝贡秩序,对用兵异域,兴趣不大。

洪武四年九月,朱元璋表达了他对对外用兵的看法:“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朱元璋举隋炀帝征讨流求为例,虽兴兵攻其国,俘虏男女,但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得虚名。朱元璋认为:“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在朱元璋看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世为中原之大患,不可不加以征讨;至于其他蛮夷小国,并非大患,无须征讨。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为免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特意列出不征之国:“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正南偏东大琉球国、小琉球国;西南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剌、西洋国、爪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不过朱元璋特意指出,西北胡戎与中国边境相连,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刻警戒。

不征,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乃是不争。在稳定的朝贡秩序之下,各国以明廷为中心,通过朝贡秩序来交往,明廷不征、彼此不争,如此天下太平,各国也就可以千秋万代,保持原样。一旦各国相争,为了富强,为了赋税,就不得不推动政治变革,保护商业与私有产权,这其中带来的无数变动,是只想建设一个大农村国家的朱元璋所不敢想象的。朱元璋拍了拍心口,大袖一挥,对天下昭告:“不征!”

此后“不征”成为大明对外交往的指导思想,这也是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作出的抉择。开国帝王经过一番厮杀胜出,手握雄兵,虽有开拓之心,但要与民休息,无暇去征服四夷。而后世的帝王,经过积蓄国力之后,心中豪情万丈,大动兵戈。史上如汉武帝、隋炀帝,都是如此。

对朱元璋而言,周边各国,如日本、朝鲜、安南等,不是华夏大患,草原民族方是心腹大患。日本此时已与大明王朝断绝往来,“日本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但在列举不征之国时,朱元璋还是将日本列入。

列出不征之国,表明作为“天下共主”的大明,与他国在疆域上有了明晰划分,而非往日意义上模糊的“天下”概念。在高丽征伐耽罗一事上,朱元璋即表示,此乃高丽自身事务,由其自行处理,明廷不会介入。在大明与高丽两国的边界线上,也加以划分,并不追求扩张。

“中国外夷,若互有道”,则双方可以和平来往,进行朝贡贸易。在与各朝贡国往来之中,“道”的衡量标准是“事大以诚”。洪武六年十月,高丽国王遣使贡马,途中马亡,乃以私马冒充。这本是小事,但朱元璋以不诚为名却贡。再如明廷遣安南的使者归国后,认为安南行为不诚,为此下令却贡。朱元璋告诫:“其彼中动以侮诈为先,非以小事大之诚,乃生事之国,不可数令人往来。”

对各朝贡国,大明王朝奉行厚往薄来,态度宽容,但在涉及篡夺王位时,对新的君王,则持冷淡态度。在朱元璋看来,权力体系的传承,有着内在的合法秩序,通过暴力杀戮争夺来的权力,得位不正,违背天意,乃是奸邪,虽大明不愿兴兵讨伐,但不可与之交往。

明廷定制,各国多为三年一贡,唯高丽仍可每年一贡。之所以给高丽每年一贡,而他国三年一贡,日本则十年一贡,其中有着诸多考虑。有元一代,高丽王朝与元朝关系紧密,双方彼此通婚,元顺帝的皇后奇氏乃是高丽人。

洪武元年十二月,为了防止高丽与北元结盟,朱元璋遣使高丽。拉拢高丽,除了使其远离北元,还有共同对付海上倭寇的考虑。在明初,倭寇出没海上,乃是大明之患。洪武三年,朱元璋遣使告诫高丽国王:“倭奴出入海岛十有余年,王之虚实,岂不周知,皆不可不虑也。”洪武七年,为了对付倭寇,高丽遣使,向大明购买火药。朱元璋当即批准,还很兴奋地说:“高丽来买军器、火药,造船捕倭,我看了好生欢喜。”

明朝与高丽的关系,在洪武朝起伏不定。是交好明廷还是结盟北元,高丽自身也是矛盾重重。洪武二年四月,高丽废除元顺帝“至正”年号,洪武三年七月,始行洪武年号,交出前元所赐金印。此期间,高丽在北元与大明之间,左右摇摆,朱元璋对此洞若观火,只能加以安抚,而朝贡则是维持双方关系的重要一环。

洪武二十一年初夏,高丽国王王禑亲近北元,停用洪武年号,改穿胡服。五月,高丽左右军渡过鸭绿江,屯兵威化岛,前锋部队进入辽东。高丽军队行军途中,遭遇暴雨,苦不堪言,军中怨意沸腾,国王王禑却执意进军。李成桂乘机回师,发动兵变,逼王禑退位。李成桂执掌大权之后,捧出傀儡,并遣使至明廷请封。照理说,李成桂废掉亲北元的王禑,明廷当加以招徕才是,可朱元璋不为所动,不允所请。此后李成桂频繁废立国王,又向朱元璋请求册封。朱元璋依然不为所动,不予册封。李成桂再三遣使,表达自己的诚意。

李成桂表现出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朱元璋,遂决定不再纠缠篡位之举,承认既成事实。“其三韩臣民,既尊李氏、民无兵祸,人各乐天之乐,乃帝命也。”朱元璋还表示:“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做王。我不问,请他自做。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

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自立为王,建立李氏王朝,改称朝鲜。李氏立国后,坚持“事大以诚”,即对大国应尊重名分,不得僭越。对明廷,朝鲜主动承认大明正统地位,接受册封。明太子朱标去世后,李成桂率群臣服皇太子丧,停乐十三日,禁屠三日,停嫁娶一月,停大小祀十三日。

高丽之外,明廷与日本的关系,则是元代与日本关系的延续,更因倭寇问题而复杂。元世祖忽必烈两次发动对日本的远征,均告失败,此后双方断绝往来,贸易终止。原本日本对中国,一直是持仰视态度的,是持崇拜心理的。在日本两次击溃元军之后,其心理为之一变,开始轻视大陆国家,乃至也轻视中国。至元末,元廷势力衰弱,日本浪人、商人结合,寇掠中国、朝鲜沿海,横行无忌。至方国珍投明之后,其余部散入大海,与倭寇联合,成为明廷大患。

元至元二年,足利尊氏在京都拥立光明天皇,创立室町幕府,后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南朝,日本进入双天皇并立的“南北朝时代”。朱元璋登基称帝后,遣使至日本、安南、占城、高丽四国,颁发诏书,宣示正统。但明廷诏书词语傲慢,日本九州的怀良亲王拒绝与明廷交往。

洪武二年,倭寇进犯山东。为此朱元璋再次遣使前往日本,责令日本控制亡命之徒入寇。不想怀良亲王因为明廷国书之中有“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这样的威吓字语,当即大怒,扣留使者杨载、吴文华二人,杀死其他五人。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次遣使日本,送还被捕获的日本海盗及参与海盗集团的日本僧侣,加以安抚。后又在宁波、泉州、广州设三市舶司,其中宁波市舶司即为对日贸易而备。虽然洪武四年倭寇劫掠温州,但在洪武五年,日本怀良亲王归还所掠中国沿海男女七十八人,稍微缓和了关系。虽然双方上层关系有所缓和,但处于南北朝对峙时期的日本,怀良亲王只是南朝亲王,各地领主并不受其约束,倭寇劫掠如故。

明初很长一段时间,朱元璋对于日本一直保持克制态度,希望日本能自行铲除倭寇之患,双方进行贸易。但日本内乱频频,倭寇不断来华骚扰。到了洪武十四年,日本怀良亲王遣使来贡,为倭寇之事辩解,并驳斥了明廷的天下中心说:“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朱元璋大怒,致书日本国王,指责日本:“但知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侮邻邦,纵民为盗。”

对掌握实权的日本怀良亲王,朱元璋发出威胁,一旦大明出动军队,固可灭矣。对于朱元璋的怒火,日本怀良亲王不以为然,再次回书辩解。明廷之中,一度有调水师远征日本之议。朱元璋汲取元代两次远征日本失败的教训,并不想对日本用兵,将怒火硬给压下。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下令,断绝日本来华朝贡。此后,与日本私通,又成为朱元璋打击胡惟庸的一条罪状。虽然明初朱元璋一度下令,迁徙沿海居民,施行海禁,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全面锁国,只是因为军事上的需要方才实施。自与日本交往失败后,朱元璋下令严格执行海禁,限制出海贸易,这对后世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