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书名:中国为什么能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924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5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不久,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确定了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中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8日,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举行,李鹏总理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国家科技政策,讨论决定重大科技任务与项目,协调全国各部门科技工作的关系等,体现了我国把科教兴国战略放到了很高的位置。
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道路。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注意的焦点聚集到当代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上。报告强调,“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凸显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在论述世纪之交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在总结过去5年工作的时候,在论述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的时候,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转变的时候,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时候,在阐明科技强军方针的时候,在确定对外合作交流任务的时候,报告都提到了科学技术。报告在强调科学技术的时候,不仅是一般地强调它的战略地位,而是站在面向21世纪的高度强调它的战略地位。比如报告提出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就是今天知识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知识经济绝不是技术改革、技术改造这一类概念,也不是说技术含量高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来源往往是理论研究上的重大突破。
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研讨面向21世纪、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之后形成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到2010年前后,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国家创新基地,使我国知识创新能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十名。江泽民对此作出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会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将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科技、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8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刚刚就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向中外记者宣布: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会后在1996年成立的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朱镕基任组长,李岚清任副组长,决定增加对科技和教育投入的力度,从而表明了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坚强决心。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再一次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讲话再次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动员令。6月9日、10月28日和12月31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三次会议,分别审议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和《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部署了1999年科教兴国的战略步骤。1999年3月5日,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朱镕基再次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也是本届政府极其重要的任务。他还强调,当前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改革,加快国际创新体系建设,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地、县也制定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早在1988年,江苏省率先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决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逐步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上来。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提出后加速了地方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发展。1998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后,各地方随即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或科教兴省领导小组,不久,全国已有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制订了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
为了保证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国家加快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在党中央的支持和关怀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启动了“211工程”,即到21世纪,优先建立100所国家重点大学,让部分优秀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发展。“211工程”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相对迟缓的现实,借发展一批一流大学之机以促进和带动所有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举措。1998年7月,国家在先期投入100个亿的基础上又追加56个亿。在“211工程”滚动实施的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还注重了面向经济建设的研究开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工作。
1998年4月,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第三次大会上,中国学者宣布,从1981年到1997年的10多年里,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1.65。同年5月,为了严格执行《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科技投入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保证预算内教育和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通知》第一次明确了对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相应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法律规定的增长幅度。
与此同时,国家还重视区域经济,特别是科技工业园区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中关村实验区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坐落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的二百多家科研院所,近五千家新技术企业和与之相关的数千家其他企业。它们在许多研究领域,成为中国的最高水准,一批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从这里诞生。中关村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知识密集,智力密集;开放的区域创新网络和较广泛的国际联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业群,等等。1997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的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三百多亿元。中关村实验区的意义在于它表明: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为时尚早的“话题”,而是一个新的机遇和已经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