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十、科教兴国战略的明确提出

十、科教兴国战略的明确提出

书名:中国为什么能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809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5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江泽民特别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面对世界发展的大趋势,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决定》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就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阐释,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全面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为胜利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次大会在中国科技与社会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日报》发表题为《科技事业发展的第三座里程碑》的社论,盛赞这次大会是“继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第三座里程碑”。

《决定》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我国积极、全面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科技体制正在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体制转变,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机制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已转向国民经济建设,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大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对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认识不断提高。很多地方和部门实施了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建设正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是正确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是成功的,科技工作的成效是显著的。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初步具备了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科技实力,为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尚未得到全面落实;在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阻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利因素;多数企业还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旧体制下形成的科技系统结构不合理、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的状况依然存在;全社会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未形成,投入过低的状况尚未改观。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地制约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从现在起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也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将为科技进步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将对科技进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纪之交,中国毅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几方面考虑:即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大量制约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在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必须使科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不断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科技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制定目标,调整方针。《决定》对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到二〇〇〇年的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在工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本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到二〇一〇年达到以下战略目标: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繁荣科技事业,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队伍。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下世纪初的水平,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规定,“我国科技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通过上述表述,我们可以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归结为八个字:依靠科教,发展科教。前者主要包括科教兴农、科教兴工、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科教兴社会;后者主要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科技队伍和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增加科技投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等等。

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正式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所作出的重大部署。他说:“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他还说:“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真贯彻《决定》的精神,在全国形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热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积极促进经济建设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面对世界范围内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即将来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及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