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九、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1)

九、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1)

书名:中国为什么能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2201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5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中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1977年8月,他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 9月,他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谈话时再次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复出”不久,他即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中国发展战略的首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为中国走向世界开启了大门。在这个伟大的变革过程中,围绕着科学技术发展、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等问题,邓小平以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和坚韧不拔的伟大的政治家气概,带领人民逐步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从而为中国迎接新世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他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首先,邓小平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使我们摆脱了“左”的意识形态的桎梏,在科学技术发展、人力资源培养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打开了新的局面。1975年,邓小平在主持整顿工作时就肯定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1977年,在恢复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后,他自告奋勇分管科学和教育工作,首先从科学教育战线上打开了拨乱反正的局面。他在同中央两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他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他肯定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7年,教育战线同科研战线一样,“主导方面是红线”。17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现在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自己培养的。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他强调:“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能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呢?” 1978年3月和4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着重阐明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观点。他满怀信心地宣告:“‘四人帮’肆意摧残科学事业、迫害知识分子的那种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其次,邓小平关注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趋势,提出力争使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性要求。1982年,他在论述20年内中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他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邓小平对科学技术讲的次数越来越多,分量越来越重。他反复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提醒全党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高科技呈现了新的发展态势。

美国开始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欧洲实施“尤里卡”计划,日本实施“人体新领域研究”计划。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上书邓小平,提出了《关于追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他们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如果抓晚了,等于自甘落后,而且难以再起。3月5日,邓小平在建议上作了重要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的批示,批准实施了《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由国家拨款100亿元,启动了七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的攻关研究。从此,“863”计划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一面旗帜,在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提高我国科技整体实力和综合国力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广泛熟知的“神舟”载人航天实验、“神威”高性能计算机、6000米水下机器人实验、杂交水稻研究等,都是“863”计划的标志性成果。如果说“两弹一星”维护了我国几十年的大国地位,那么“863”计划的成功实施也为我国有能力参与今天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