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1)
书名:中国为什么能作者名:彭勇本章字数:1908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45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将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百年追求。中国要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不行的。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1993年9月29日,江泽民在中南、西南十省区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适当的发展速度,就会丧失机遇,这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发展速度低了不行,那样经济就上不去,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受制于人。”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从我们国家周边来看,20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迅速崛起,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四小虎”也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原定为平均每年增长6。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慎重考虑,将速度定在了8至9。因为只有保证这样的发展速度,我国才能实现在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完成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同时缩小同发达国家与周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距。2000年6月5日,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在发展,世界也在发展。时不我待啊!”
但是,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很容易造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而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就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对此,江泽民在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强调,“我们决不能走这样的路子”。因为,“如果在发展中不注意环境保护,等到生态环境破坏了以后再来治理和恢复,那就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从1999年到2016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额由823.2亿元增加到9219.8亿元。在1999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他进一步指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 2001年2月,他在海南考察时特别强调,广大干部群众必须认识到,“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也正是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更要突出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选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进,在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以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江泽民在1996年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质量也已经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2001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会严重影响当代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严重威胁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和生态的改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江泽民在2002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关系到我们能否更好地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