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数不清道不明的琼结藏王陵(2)

数不清道不明的琼结藏王陵(2)

书名:守望昆仑作者名:王仁湘本章字数:3560更新时间:2024-06-14 14:12:43

第一组关系的中心是赤德祖赞陵,它的前方有绛察拉本陵,右前方有牟尼赞普陵,右后侧是赤松德赞陵,右边为都松芒布支陵,右前方还有赤德松赞陵。

第二组关系的中心是都松芒布支陵,左有赤德祖赞陵,右有芒松芒赞陵,前有赤德松赞陵,后有微松陵。

第三组关系的起点是松赞干布陵,左有芒松芒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左边还有赤德祖赞陵。

这几组关系的重点主要有赤德祖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和松赞干布陵等几座陵墓。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体处于中心位置的赤德祖赞陵、都松芒布支陵、赤松德赞陵、赤德松赞陵和牟尼赞普陵等陵墓,而且这还是一个比较明确的多角重叠关系。在西陵区的中心部位正巧存在这样一个多角陵位关系,我们可以首先将这几位陵墓主人确定下来。按照文献中记述的相对方位推测,可以理出这样的陵位关系。

文献中直接提及与木惹山相关的有赤德祖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和赤松德赞陵。几部文献中都说赤德祖赞陵建在木惹山,陵名“拉日祖南”,意为在神山天顶,这当是指陵区位置最高的6号陵。都松芒布支陵也建在木惹山,陵名一为“僧格则巴”,为狮形墙之意,另一名为“拉日巾”,为神山近旁之意,5号陵当为此陵。赤松德赞陵亦在木惹山,在父赤德祖赞陵右后侧,陵名“楚日祖南”,有神变山顶侧之意,4号陵当为此陵。西陵区建在木惹山山麓上的陵墓正好是3座,即4—6号,分别为赤松德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和赤德祖赞陵,这与前面判定的陵位关系也正相吻合。

我们还知道,赤德祖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和芒松芒赞陵都位于松赞干布陵之左,也就是说松赞干布陵应当是最右边的一座,这一组由河边至山腰的陵位关系十分明确。河边的1号陵可以确定为松赞干布陵,那2号、3号陵中必有一座是芒松芒赞陵。

赤德祖赞陵的方向与其他陵有明显区别,它不像西陵区的多数陵墓都是坐南或西或西南方向而朝向北或东北,而是朝向北略偏向西,背山面河。文献中所说的前与后,要具体分析,说赤德祖赞陵的前方,一定是指北偏西的方向。文献中记述的与赤德祖赞陵有直接方位关系的陵墓,有前方的绛察拉本陵,右前方的牟尼赞普陵,右后侧的赤松德赞陵,右前方还有赤德松赞陵,它本身又位于都松芒布支陵左侧。依这样的关系可以判定,它前方的10号陵为绛察拉本陵,右前方的11号陵为牟尼赞普陵,右后侧的4号陵为赤松德赞陵,右前方较远处的7号陵为赤德松赞陵,右边紧临着它的5号陵则是都松芒布支陵。

7号陵旁因立有赤德松赞陵墓碑,可以确定为赤德松赞陵无疑。关于绛察拉本陵,或记述在其父赤德祖赞陵前,或记述在其祖父都松芒布支陵前,两说并不矛盾,所指为同一方位,即10号陵所在的位置。而牟尼赞普陵多数文献记述的都是在赤德祖赞陵的右前方,11号陵应当就是牟尼赞普陵。

还有朗达玛陵,《汉藏史集》说这位末代赞普的陵墓位于都松芒布支陵和赤德松赞陵之间,《雅隆尊者教法史》则说是在都松芒布支陵和赤松德赞陵之间。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即朗达玛陵与都松芒布支陵有明确的关系。过去一些研究者实地查勘,认为在两陵间并无第三陵的痕迹可寻。我们在航片上发现,两陵之间实际上存在一个陵位影像,于是在实地考察时予以特别关注。结果发现在相应位置上确有一个陵墓存在,只是不见规整的封土堆,它应当就是朗达玛陵,位置正处在都松芒布支陵和赤德松赞陵之间。《汉藏史集》还说朗达玛陵兴建时已处于吐蕃王朝末期,未待竣工即被废弃。这样看来,朗达玛陵只是有个陵名而已,这位末代赞普可能并没有入葬其中。

还有朗达玛之子微松陵,《弟吴宗教源流》说位于神变王陵后面,《汉藏史集》记载也是在都松芒布支陵后面。在相应位置上并没发现有这个陵位,但在航片上却见到一处可能是陵墓的影像,地势略高于附近的农田。这个位置可能是微松陵的所在地,它也许与朗达玛陵一样,是一个未能建成的陵墓。

西陵区的陵墓,还有几座不明墓主,它们是3号、8号和9号陵。

从陵位可以看出,西陵区的布局前后有过变化,前期较为规范,后期则显得章法不一。前期有4座陵墓,由西北向东南一字排列。后期因陵位已近山前,无法再向山上发展,于是在山脚左右布列,改变了原先较为整齐的陵位排列规矩。从文献中看,在西陵区吐蕃赞普子承父位或孙继祖位者,早期陵位大体是横行排列,如从松赞干布陵到芒松芒赞陵、都松芒布支陵到赤德祖赞陵,是由右至左一字排列。由于赤德祖赞陵的位置已接近山顶,他的子孙的陵位便不再接着往左排过去,而是改在前后附近位置。如赤德祖赞之子绛察拉本和赤松德赞,两子葬在父亲陵墓的附近,一前一后,大体纵向排列。又如赤松德赞之子牟尼赞普和赤德松赞,也葬在父亲陵墓的前方。赤德松赞之子朗达玛,则葬在了父陵的后方。同样,王子微松也葬在父王朗达玛陵的后方。

还有一种可能是,在都松芒布支以前,琼结陵区包括松赞干布在内的吐蕃赞普的陵墓,一般都葬在河滩上,而都松芒布支、赤德祖赞、赤松德赞、牟尼赞普和绛察拉本几代都是葬在山上和山脚的河岸边。这可能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芒松芒赞入葬以后,琼结河出现过较大水位,河滩上已不能修建陵墓;或是在芒松芒赞陵左近,就是当时的琼结河主河道,后来在赤德松赞时河道改到松赞干布陵右方,原来的河道淤塞抬高,于是后来的一些陵墓就都葬在了废弃的河道上。总之是在那个时段内,那一范围不适宜修建陵墓,而到后来水势有了改变才有陵墓出现,这些陵墓现在所知共有6座之多。西陵区这一横一纵的陵位排列方式的变化,除了因受山势水流的限制,不知会不会还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

东陵区的墓主人

东陵区共有7座陵墓,陵墓的规格较小,保存也不大好,历来不为研究者所注意,人们通常都忽略了它的存在。自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东陵区展开调查及霍巍先生对东陵区性质的明确阐发后,这一陵区的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从文献记载来看,葬在顿卡达的有赤涅桑赞、达日宁色、朗日松赞、贡松贡赞、赤祖德赞等。赤涅桑赞是最早葬入顿卡达的,陵位在达日宁色右方。东陵区各陵墓的方向不易确定,整体感觉陵区应当是坐东南朝西北,面对琼结河的,但个别陵墓的方向并不统一。记述者当是面对东南方向的东陵区,以东北方向为左、西南方向为右。达日宁色陵位于赤涅桑赞陵左上方,达日宁色的两位王妃也葬在他的陵墓旁边。朗日松赞陵在赤涅桑赞陵右边,《西藏王统记》说他的陵墓随葬品较多,封土如肩胛形状,所以得名为“贡日索嘎”。贡松贡赞的陵位一般记述是在朗日松赞陵左方,只有《弟吴宗教源流》说是在朗日松赞陵之右。赤祖德赞陵在顿卡达左面。牟底赞普也葬在顿卡达,但陵位记述并不明确。赤涅松赞和达日宁色之间还有一代赞普名为珠年德,据文献记载其陵墓建在香达,不在琼结两陵区范围内。

以这些记载统计,在顿卡达当有8座陵墓。东陵区现存7座陵墓都可以确定墓主。东陵区几座主要陵墓位置的相对关系,按照由左至右的方向排列,基本关系式如下:

据文献记载,赤祖德赞葬在顿卡达左角或左面,说明他的陵墓应当在东嘎沟口的左侧,而且是最左边的一座,即20号陵。往右是达日宁色陵及二王妃陵,即19号、18号陵。其中19号陵平面为不常见的长方形,估计是两座靠得较近的陵墓合为一体了。这样19号、18号的位置实际上是3座陵。史载,葬在达日宁色陵近旁的还有他的妃子卓萨木赞与墨甫坚赞,应当就是这3座距离较近的陵墓。再右是赤涅桑赞陵,当是17号陵。再往右至木惹山脚有一座梯形陵,即15号陵,应是朗日松赞陵,与“肩胛形”陵名吻合。文献记载朗日松赞陵在赤涅桑赞陵右边,又说贡松贡赞陵在朗日松赞陵左边,这样的话,贡松贡赞陵当是在赤涅桑赞陵和朗日松赞陵之间,那就应当是15号陵无疑了。

东陵区还有14号陵无主,史载牟底赞普也是葬在顿卡达的,但没有说明陵墓何在,有可能就是14号陵。过去研究者多以为14号陵墓主为赤祖德赞,而且将它并入西陵区讨论,这就把本来简单的问题弄得更加复杂了。

陵墓的最新派位结果

以前人的研究为起点,通过文献查考、航片判读和现场勘测,我们知道琼结藏王陵确可划分为东西两个陵区,即东嘎陵区和木惹陵区。东西两个陵区埋葬的死者有所不同,木惹陵区多埋葬吐蕃王朝盛期的赞普,东嘎陵区则主要埋葬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先君先王和意外死亡的赞普、王子等。

西陵区查明现有陵墓13座,东陵区有7座,两区合计有陵墓20座。如果将19号陵作为两座陵,则合计有陵墓21座。具体判定结果是:

西陵区

1号陵松赞干布陵、2号陵芒松芒赞陵、3号陵?、4号陵赤松德赞陵、5号陵都松芒布支陵、6号陵赤德祖赞陵、7号陵赤德松赞陵、8号陵?、9号陵?、10号陵绛察拉本陵、11号陵牟尼赞普陵、12号陵朗达玛陵、13号陵微松陵

东陵区

14号陵牟底赞普陵?、15号陵朗日松赞陵、16号陵贡松贡赞陵、17号陵赤涅桑赞陵、19号陵和18号陵达日宁色陵及二王妃陵、20号陵赤祖德赞陵

现在看来,藏王陵的数目已经查得较之前清楚一些了,陵位也更加明确了。当然,赞普们原本的陵位究竟是不是如此,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的把握。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有等待发掘去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