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你一直渴望交流,却习惯被动沉默(1)

你一直渴望交流,却习惯被动沉默(1)

书名: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作者名:李国翠本章字数:1760更新时间:2024-05-25 17:17:07

1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如何看待当下这种越来越普遍的‘沉默’型人格?”

这个话题反映出了当下很多人的苦恼,这种苦恼还可以称之为“被动沉默”的困扰。

在社交场合,每次一开口说话,就容易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中,特别在意周围人的目光;明明心里有很多的想法和意见,但在关键时刻,大脑却一片空白,表达不出来或者不敢表达;特别渴望与人交流,也知道与人交流是一件好事,但就是无法自然大方地交流……

被动沉默者,往往因为不能与他人进行自然的沟通交流,所以他们会一直否定自己:我不会说话,我只能尬聊,我在别人面前太容易紧张了……最后,他们只好选择退缩,收回渴望表达的心。他们一边羡慕周围侃侃而谈的人,一边用沉默来掩饰自己的紧张,成为人群中所谓“不爱说话”的那类人。

他们看似是主动地选择了沉默,其实是被紧张感逼迫着被动地选择去了一座社交孤岛。

2

我的来访者小雅是一名大三学生,她就深受这种被动沉默的困扰。

每一次班级聚会,大家都交谈甚欢,小雅却发现自己很难自如地参与到任何的对话当中,哪怕对话的主题是她所熟悉的。她想努力改变自己,也渴望通过交流和同学增进感情,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她在内心对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认真地进行了梳理,可最后她憋红了脸,也没能张口说出来。

这种经历实在是太憋屈了。在很多需要进行表达的场合,小雅发现自己总是不敢表达,哪怕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她也经常回答得支支吾吾的。

时间久了,大家都认为小雅是个很内向的人,因此自觉地将她归入“沉默”的那类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无论谁遇到问题,都很少向她征求意见和寻求帮助。再后来有聚会之类的活动,大家也很少邀请她参加了。这种处境令小雅感到非常难受。

在现实中,类似小雅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总是陷入一种“明明渴望与人交流,却又无法开口表达,于是只能假装沉默”的怪圈。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些人在生活中究竟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才导致他们陷入如此矛盾的境地?

3

渴望表达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不敢表达往往意味着这类人在童年与养育者的互动中遭受过表达创伤: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没有人理睬;经常被人否定或嘲弄;总是不被人接纳,甚至被攻击……

在咨询室里,我跟小雅开始探讨她人生中对于“表达自己”的最原始的记忆和感受,这个安静的姑娘突然变得很生气。

她回忆起小时候一些难过的事:每当自己表达一个观点或意见时,妈妈要么不理睬她,要么否定她,或者露出不屑的表情。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妈妈总是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会说话,转头就批评、否定小雅:

“在公共场合,你说话要注意分寸,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小孩子懂什么?不懂你就不要瞎说。”

“你看你支支吾吾了老半天,看看人家××,说话多利索。”

“你怎么总是这么不懂事?你看叔叔阿姨都笑话你了。”

“你这个样子,在学校老师怎么可能会喜欢你?”

听了妈妈的这些话,幼小的小雅感到异常羞耻,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

小雅的妈妈总是很在意小雅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别人看重。当小雅受到别人的赞赏时,妈妈会表现得很开心;一旦小雅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如别的孩子出色时,妈妈就会非常焦虑。

遗憾的是,在小雅妈妈的严厉教育下,小雅越来越不自信。虽然她的心里总想着表现得好一点儿、要讨人喜欢,可是在行为上她却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因此常常显得很笨拙。

这一切都被妈妈看在眼里,焦虑的妈妈每次在客人走后,都要对小雅进行一番教育。就这样,小雅在妈妈长期的评判和指责中,与人互动沟通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后来,为了避免被妈妈评判、指责,小雅选择尽量少说话,开始用“沉默”的策略来应对社交。久而久之,她就变成一个再也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唯唯诺诺的人。小雅的妈妈对她的影响,彻底渗透进了她的日常生活中。小雅接受了妈妈对自己的这些评判和指责,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每次在和人沟通时,小雅都底气不足、缺乏自信,害怕自己因表达不好而出丑。

事实上,除了评判和指责,妈妈还向小雅灌输了一套“良好表达能力”的标准:要开朗大方,要懂得察言观色,要讨人喜欢,要有伶俐劲儿……

每次想到这些标准,以及自己以往的经历,小雅就觉得既然达不到妈妈要求的标准,那就只好掩饰自己,尽量少表达或者不表达,以免出丑,让自己陷入羞愧的境地。

“我渴望表达,但我害怕出丑。”这大概就是小雅内心最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