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走近神秘的高原古国:古格王国考古记(2)

走近神秘的高原古国:古格王国考古记(2)

书名:探寻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作者名:霍巍本章字数:2902更新时间:2024-05-28 14:52:49

白殿内的彩绘塑像虽大多残损,但现存的19座像座却保存着极其优美精致的图案。例如第17号像座台体的表面绘有黑色的山石、忍冬、什花卷草等纹样,线条流畅生动,赋色也十分考究,整个图案显得华丽而高雅。又如第16号像座呈多棱形须弥座,双束腰,上面绘出忍冬莲花纹、联珠纹、莲瓣纹、菱花纹等各色纹样,图案搭配得极为协调,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白殿殿堂的北面有一个凸出的高台,原来供奉着高大的泥塑,高台的顶部为升起的天井。这个高台的两侧壁面,绘有各种题材的壁画,其中最为精彩的是佛传故事画。这些佛传故事反映了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圆寂的一生经历,以一个一个的小格子相间隔,每一个小格绘制一个故事。可以辨识出的佛传故事有释迦降生、步步生莲、天人浴太子、婚配赛艺、太子观耕、观众妃睡相、夜半逾城、削发还衣、白马返家、树下苦修、禅定降魔、龙王遮雨、开示比丘、转法轮、猕猴献蜜、圆寂荼毗、建塔分舍利等。有趣的是,绘制壁画的工匠显然是根据当时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来想象构图的,如“太子观耕”这幅画面上,耕地的农夫驭使着两头牛以“二牛抬杠”的方式耕种田地,这种牛耕的方式极有可能是在当时古格王国境内所流行的,至今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在沿袭。

殿堂的天花板上也绘满了彩绘,每格彩绘独自成幅,幅幅不同,图案结构与图案单元丰富多彩。据初步统计,天花板彩绘上的各种图案有50多种,其中有莲花佛、飞天、迦陵频伽鸟、龙、象、狮子、凤、摩羯鱼、孔雀以及莲花、折枝花草、缠枝忍冬、联珠纹、龟背纹、如意云头纹等各种动植物图案和几何图案,构图的基本方式以每幅中央所绘制的莲花佛等为中心,在其四周套用四方连续、二方连续或对称的图案,在规整之中又充满着自由舒展、变化无穷的艺术气息。

当我漫步于白殿之中时,无意中在佛龛旁边废弃的泥土里面发现了几只用干牛皮捏制成的手。一开始我并未意识到它们的用途,后来,当我从上面残存的泥灰联想开去时,才如梦方醒,原来它们是彩塑佛像手掌的芯部。这个发现使我不由得感叹古格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以及创造力。在塑像的各个部位中,要塑造好手部是尤其困难的。由于佛教造像特殊的要求,佛像的手部必须反映出不同的手印和手姿,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采用干牛皮这种易于造型的材料,可以事先按照佛教造像的仪轨惟妙惟肖地对不同的手指加以弯曲变形,待手指形态定型之后,再在上面敷泥塑形。不能不说这种方法是古格艺术家们的一种独具匠心的创造,令人叹为观止。

走出白殿,向上攀登一段二十多米高的山路,便来到古格土山北坡的第三级台地,这里坐落着红殿和大威德殿等一组殿堂。其中的红殿与第二级台地上的白殿一样,都是式样为一层藏式平顶的殿堂。之所以称其为红殿,是因为其外表涂有一层红色。

还未步入殿堂,红殿的门楣雕刻首先便紧紧地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在这由三重门楣、门框所组成的木质大门上,雕刻着各种人物、动物和花草图案。门楣上方的中央位置上,雕刻着一尊金刚手菩萨。金刚手一手握拳,一手执金刚杵,头戴宝冠,腰间系着一根飘带绕缠于两臂之上。金刚手的南侧,雕刻着一幅佛教法事活动的场景,其相对的北侧位置上,有飞天飞翔于空中,面朝正中坐于法台上的尊像。外门楣上的图案还有戏象、骑象、狮子、力士,神态各不相同,但都雕刻得十分细致精巧。在西藏西部及其周边的克什米尔、拉达克等地区,这类木雕作品的年代可以上溯到10—13世纪,所以这座门楣雕刻可能是古格故城内现存的早期遗迹之一。

红殿内的壁画中最为著名的,是绘制在东、南、北三面壁上的《古格礼佛图》和《庆典乐舞图》。

《古格礼佛图》表现的是古格王室成员、大臣、宾客以及僧俗群众礼佛的盛大场面。画面规模宏大、人物众多,长度将近6米。画面的中央为一尊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单茎双层仰覆莲台上,佛像一侧的僧俗礼佛图分为三层描绘,有僧人和俗人盘坐于地,合掌致敬,朝向中央。世俗人物可分为王室成员、大臣和群众、宾客、朝圣者等,各自的服饰、神态都不相同。古格国王与王子结跏趺坐于华贵的宝座之上,顶上有华盖遮盖,衣着华丽,双手在胸前结印。王室贵族和其他的大臣则双手合十于胸前,朝向中央。来自古格境外的宾客也结跏趺坐或单盘腿席坐于地,他们的装束为头缠巾,蓄有胡须,与古格臣民明显不同。

在礼佛图的下方,有一幅被称为“朝圣供礼图”的壁画,画面上绘出了来自各地的朝圣者供奉的礼物,当中有波斯大瓶、锦布、酥油、杂宝、红糖包、牛羊肉和成罐的青稞酒,有两个侍女正在忙碌地搬运着酥油包。与之相对的另一侧,绘出了正在朝圣行进的队伍,有人背负着盛满物品的筐子,手持长棍前行,也有的人赶着驮有大包礼物的牛马前行,他们的装束有的也是头缠巾,蓄有胡须,可能和上面礼佛图中的宾客一样,也是来自古格以外的地区。

《庆典乐舞图》绘在与礼佛图相对的另一侧,壁画表现的是古格王国都城城堡落成之后,举国进行庆典活动时的情景。画面长达2.6米,画中人物众多,动作与神情都十分丰富。他们当中有的在为修建城堡运送石料和木料,赶着驮有建筑材料的牛、马、羊等向前行进;有的击鼓、敲锣、吹号、舞狮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还有一组共10位妇女身穿节日的盛装,正手拉着手跳起古格当地的传统舞蹈“弦”,这种舞蹈形式至今还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普兰县、日土县等地流传。

在古格王国所有的殿堂壁画中,只有红殿内的这两组大型壁画反映的是古格王国时期的世俗生活场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古格王国兴盛发达的状况,因而尤其显得珍贵。

从红殿继续向上攀登,穿过土山顶部的一段长长的暗道,便登上了都城札不让最高的一处平台,平台的西、北两面都面临深崖,只有南面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向山顶部的宫殿区。

山顶部早期的宫殿仅存残垣断壁,15世纪以后的殿堂仅存金科拉康。金科,在藏语中即“坛”“坛城”之意;拉康,即“神殿”之意。在这座殿堂的中央,有一个泥塑的坛城,中央为方形,四面有墙体及门道,这是佛教密宗宇宙世界的象征。

金科拉康内的壁画具有更浓烈的宗教气息,在墙体的主要位置上绘有各种佛、菩萨、佛母、度母、神母、天女、金刚等佛教世界中的诸尊诸神。其中,姿态各异、造型生动活泼的各类天女像最令人瞩目,以其手中所持的乐器,可以称之为吹笛天女、击腰鼓天女、击鼓天女、吟歌天女、散花天女等不同的名号。她们身材修长,腰肢纤细,体态优美,或歌或舞,与庄严神圣的佛、菩萨等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令人喜爱。

金科拉康壁画中,还绘有一幅称为“众合地狱图”的长卷,画中以阴森的笔触绘出了各色罪人,他们或者肢体分离、尸骨横飞,或者正在被豺狼虎豹、鹰鹫蛇蟒等撕扯吞食,还有尖利的木桩从罪人的身体内洞穿而过,熊熊烈焰炙烤着罪人的身体,一派恐怖景象。和其他宗教一样,藏传佛教也要通过宣扬这样一些生死报应、地狱轮回的说教,来教化信众向善去恶,一心向佛。这种图说式的宣教,对于一般文化水平不高的信众来说,或许更浅显直观。

古格都城内的殿堂壁画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它既与同时期卫藏地区的佛教壁画艺术有着相互交流影响的一面,同时也从与古格相邻的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一带吸收了许多文化因素,通过古格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理解与再创作,最终融汇成为一种被称为“古格画派”的区域性佛教艺术流派,成为藏传佛教美术中一枝散发着浓郁芬芳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