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金字塔”:都兰吐蕃大墓考古寻访记(1)
书名:探寻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作者名:霍巍本章字数:1655更新时间:2024-05-28 14:52:37
都兰,当我第一次从中国地图上找到这个地名时,我简直不能相信,在如此偏远的黄土高原西端的这片荒漠之上,竟然会有轰动世界的考古大发现——都兰热水吐蕃墓地的横空出世。墓地中出土有丝绸、金银器和其他珍贵的文物,它们以独特的风格特色展现出唐代吐蕃文明的鲜活风貌,令世人耳目一新,深为震撼。
我一直等待着有一天能够亲临这片充满神秘感的土地,亲身感受这种可以透过时空的强大历史气场。机会终于来了,2013年,我有幸考察参观了都兰吐蕃大墓,得以零距离地直面这段逝去的历史,留下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们乘坐的越野车穿越夏天的草原,沿着热水河岸一路向前奔驰,乡间公路上扬起的漫天尘土弥漫在天地之间,混合着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让人难以呼吸。虽然不时有阵阵凉风袭来,但高原正午烈日之下的烤灼感却丝毫没有减退。同行的都兰文管所所长告诉我们,即使是在这样的高温之下,考古工作者们仍然坚持在发掘工作的第一线。想到今天就可以见到都兰吐蕃墓葬的发掘现场,亲眼看见闻名遐迩的一号大墓,心情十分激动。
远远地,已经望得见热水河两岸起伏的群山。热水河在蒙古语中又叫察汗乌苏河,这条大河与群山之间宽广的河谷平原,一直是青海高原牧民富饶的牧场,而都兰热水吐蕃墓地就建在河谷的两岸,山坡上不时地可以观察到大大小小的墓丘,星星点点地分布于绿色的坡麓之上。“很快就可以看得到一号大墓了。”所长指着远方的山脉对我们说道。果然,几分钟之后,一座像是被削去顶部的金字塔一样的高大墓丘出现在视野中,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你们知道吗,当地的老乡过去一直把这座大墓叫作九层妖楼呢!”所长神秘地对我们眨了眨眼睛。“为什么?”我急切地追问。“那是因为很多年前,人们并不知道这座高大的土堆子原来是一座陵墓,而是传说这是神仙们可以升仙的高台,每当夜幕降临,就无人敢再靠近它,因为到了那时辰,神人仙怪都会在上面出没,所以才有了这么个称呼。”还没等到我继续追问下去,我们的越野车就已经停在了大墓的脚下。
跟随着向导,我们沿着墓边上石砌的台阶登上了一号大墓的顶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无比的陷坑,这就是当年考古发掘后回填的探方位置。从当地干部的介绍中,我大概知道了当年考古发掘的情况。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首次在热水河的北岸调查发现了这处规模庞大的墓地,并从当年7月开始对其中最大的编号为M1的墓葬,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都兰吐蕃一号大墓”的墓葬进行考古发掘。自那以后,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多年连续不断的考古发掘。我们眼前的这个大坑,就是发掘时布下的许多个探方经过多年塌陷之后形成的。当时,考古工作者发掘到墓顶以下深11.5米处时,发现了一处结构十分复杂的墓室,由封石、照壁、盖木、墓道、墓门、回廊、东室、西室、中室、南室等组成,是一个平面呈十字形的多室结构,犹如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中室位于墓葬正中,四壁用整齐的长方形木条叠砌而成,已被火焚毁。中室的东、西、南面各有一长方形墓室,也是以石块叠砌,各设有门道,各室之间建以回廊相接通。各室的地面,均用石块叠砌,石块之间还铺有柏木,整个墓室上方也覆盖有巨型的柏木,但出土时这些柏木已被火烧成炭状,共计61根。从大小不同的墓室内,分别发掘出土了丝绸残片、金银器、粮食、木器等各种随葬品,但却没有发现任何人骨的遗存,因此留下来一个未解之谜:这些墓室究竟是专为埋藏随葬品而设计建造的呢,还是本来就是埋葬死者遗体的墓室?
带着这个疑问,考古学家们苦苦寻找通向墓室的墓道,又在封土堆的后部和山体之间开凿出一条巨大的探沟。我站在探沟边上向下望去,深深向下切开的沟壑如同张开的大口,将无数历史的秘密尽数吞没。
走到墓葬的南部前沿,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宽阔的平地在墓前展开,当年考古工作者就是在这片平地上,发掘出5条陪葬沟和27座陪葬坑。其中,5条陪葬沟居中,呈东西向排列,沟中共葬有完整的马87匹;27座陪葬坑呈圆形,位于陪葬沟的东、西两侧,葬有牛头、牛蹄、狗等动物的残块。这座墓葬采用了吐蕃王朝流行的动物随葬制度,但在一座墓中一次性随葬活马87匹,却是十分罕见的,也足见墓主人身份等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