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县查木钦墓地访古记(2)
书名:探寻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作者名:霍巍本章字数:1845更新时间:2024-05-28 14:52:35
在一些大墓的前面,有用石块垒砌起的长条形的石堆,根据过去的调查经验,这应当是在墓前营建的动物殉葬坑,过去在山南藏王墓、列山墓地都发现过类似的遗迹。查木钦建有这种殉葬坑的墓葬共有8座,每座墓葬前殉葬坑的数目都有所不同。令人费解的是,规模最大的一号墓前动物殉葬坑有4条,而规模远远小于一号墓的十九号墓前却有5条动物殉葬坑,这也是查木钦墓地中墓前动物殉葬坑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这个现象可能暗示我们,殉葬动物的多少不一定与死者的等级直接相关,而是否与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有关则值得考虑。
顺着墓丘后部低平处的土坡,可以登上墓葬的顶部,我逐一观察,发现几乎所有墓葬在顶部靠近后腰部的位置上都有一个巨大的陷坑,这是早年墓葬被盗掘后留下的遗迹。藏族史书记载,在吐蕃王朝末期,吐蕃全境爆发了平民和奴隶的暴动,几乎所有的藏王陵墓都遭到盗掘,看来远在拉孜县境内的这处吐蕃贵族墓地也未能幸免。站在墓顶,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许多墓葬在后腰部都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坡道,直接与山麓的坡道相接,使墓葬的平面总体上呈凸字形。联系到汉藏文献记载,我推测有两个可能性:一是这条坡道是为了修筑墓葬时施工便利而设置的工程设施,营建墓葬的工匠和奴隶可以由此将石料、砂土、木料等运输到墓葬进行施工;另一个或许与吐蕃时期的“墓祭”有关。《册府元龟·外臣部·土风第三》“吐蕃”条下记载:“人死,杀牛马以殉,取牛马头周垒于墓上。”《旧唐书·吐蕃传》也记载说吐蕃赞普死后,要在墓上建大室,立土堆,树以杂木作为“祠祭之所”。藏文史书《德如教法史》记载松赞干布陵墓在四角上建有“四神殿”,作为祭祠的享堂。查木钦墓地这种凸字形的墓葬,或许就是为后人祭祠而设计的。
我在墓地中细细地寻找和观察着,丝毫没有注意到时间飞快流逝,不知不觉之间,太阳已经西斜,山谷里刮起了一阵阵大风,野草伏地,荒原呼啸,使这片本来就静寂安宁的墓地显得更为神秘、肃穆。这时,我开始朝着墓地最高处的一号墓走去。这座查木钦墓地规模最大的墓丘,应当就是这片墓地中等级最高的死者的葬所,对于他的身份,文献中没有遗留下来只言片语,他或许是镇守一方的吐蕃将军,或许是当地的豪门望族,或许是吐蕃王族的一支,我们不得而知。但在他的墓前,安置着一对石狮,在墓后面的山顶处,发现了一通石碑,很有可能也与墓主人有关,这种规格的墓葬除藏王陵墓外还从未发现过,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经过一番搜寻,我终于在一号墓前的两角上,找到了这对石狮。西侧角上的一只半蹲在地,方头大耳,龇牙咧嘴,鬃毛上卷,下半身还掩埋在土里;东侧角上的一只大半个身躯都被埋在土里,只露出头部和少许身躯。从造型上观察,两只石狮基本相同,都显得比较粗糙古朴,在艺术造型方面与藏王陵墓发现的那尊石狮相比较则要逊色许多。两尊石狮看来还不时有人前来朝拜,头上都绕着白色的哈达。后来,我查询了当年的考古调查报告,才知道原来这两尊石狮都没有雕出后腿和尾部,身躯的下方紧连着长方形的基座,且都用整块的巨石雕刻而成,在基座的两边用加工过的三角形石块加以固定。眼前看到的石狮子又被埋进了土里,看来是当年考古队员们在发掘测量之后采取的保护性措施,我不由得对我的同行们深表敬佩,正因如此,石狮的保存情况还十分完好,十多年来没有受到人为和自然的破坏,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
山后的石碑已经不在原地,据说是被运到拉萨的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加以保护。当年的考古报告中说这通石碑发现时已断成三截,系用一砂质的石块雕刻而成,石碑顶部呈三角形,碑身为长方形,高2.1米,宽0.46米,石碑的四面都雕刻有古藏文,正面有32行,背面有28行,左侧面有32行,右侧面有25行,字数不等,皆为阴线刻横书;文字内容未经过全面的释读,个别字句中有关于赤祖德赞修建佛殿等事迹的介绍,但是否涉及查木钦墓地和一号墓的墓主却不得而知。我曾经看到过几张石碑的照片,石碑虽然破损得较为严重,上面的字迹也还大多可以辨识,这无疑为吐蕃时期的石刻材料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期待着将来能有藏文专家进行全面释读,也许对最终揭开查木钦墓地的秘密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山谷里的风越刮越猛,我停住脚步在石狮身旁坐下来,一边轻轻地抚摸着它,一边倾听着阵阵风声从墓地掠过,思绪起伏跳动:历史的岁月带走了多少曾经的壮丽与辉煌,只留下这深藏于山谷中的墓冢石狮,默默地守望山林。无人知晓这地下的秘密,只有考古者的足迹会偶尔印在这片荒漠和废墟之间。风声无语,心声无言,唯有雅鲁藏布江的江水亘古不变地奔流向前,见证着历史,也见证着人世间的沧海桑田。
写作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