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西藏史前农业的历史见证:山南昌果沟遗址踏查记(1)

西藏史前农业的历史见证:山南昌果沟遗址踏查记(1)

书名:探寻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作者名:霍巍本章字数:2036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8

从西藏山南的泽当镇出发,我们由山南地区文管会主任更堆陪同前往贡嘎县的昌果沟遗址考察。迎着高原初升的朝阳,两辆越野车轻快地驶过雅鲁藏布江大桥,沿着雅鲁藏布江北岸一路挺进。更堆主任是我们的老朋友,20世纪90年代在山南地区开展文物普查时,就与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隔将近20年,他还是那样健谈,那样风趣,只是我们彼此的鬓间都新添了许多白发。

多年未见,一路上,我们和更堆有说不完的话。他兴致勃勃地谈到,山南泽当镇,这个著名的“猴子玩耍的坝子”,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西藏古史的传说,西藏远古人类便起源于这一带的山洞中,是猴子和魔刹女结合产生的后代。后来吐蕃王朝的核心王族雅隆悉补野部也以山南雅隆河谷作为其向外拓展扩张的大本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由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建立起吐蕃王朝,至今在山南琼结还可以瞻仰传说中吐蕃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著名的藏王陵墓和青瓦达孜宫殿也建在这里。近年来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也都是在山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现的。作为泽当人的后代,更堆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不知不觉间,眼前的柏油路消失了,越野车开始驶入雅鲁藏布江北岸的一条山谷之中,远远地可以望见起伏不断的山脉紧随着江岸线在移动变幻着她的身姿。更堆介绍说,那就是冈底斯山脉东段的郭喀拉日居群山,我们今天前去考察的昌果沟遗址,就坐落在群山之间的宽谷台地上。我眺望着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江水,思绪也如江水般源源不绝,回想起许多往事。其中,昌果沟遗址最初被发现的情景我还记忆犹新。1991年9月的一天,我奉命从山南赶回拉萨汇报西藏文物普查工作的情况,当车过贡嘎县境内时,和另一支正从野外返回泽当镇的西藏文物普查小分队不期而遇。从拉萨离开之后,各队之间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音信,那时的通信条件还很差,别说手机了,就是打电话也得要回到县城才有可能。意外相逢,大家在路边停下车来,热烈拥抱,格外亲热。这个小分队的队长是来自湖南省文物局的何强,他兴奋地和我谈起刚刚取得的一个重要发现,就在河对岸的昌果乡昌果沟内。他和队员们调查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在遗址中采集到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细石器和陶器的残片等遗物标本近千件。他激动地从身上大大小小的衣服口袋里掏出了这些“宝贝”和我一起分享发现的快乐,欢乐的情绪也让我深受感染,那是我第一次目睹昌果沟遗址发现的文物,制作精美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色泽光润,均匀对称,使我过目难忘。

昌果沟遗址发现之后,1994年7月,由西藏自治区文管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在此进行了正式的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遗迹和遗物,其中包括灰坑、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器、骨器等。尤其重要的是,紧接着这次发掘之后,西南农业大学的傅大雄教授在遗址发掘出土的第二号灰坑的壁上又发现了农作物种子的炭化粒,从而使昌果沟遗址成为继藏东昌都卡若遗址之后西藏高原第二个发现史前农作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学术意义十分重大。

中午时分,我们驶入了一条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三角形沟谷,这条南北狭长的谷地就是昌果沟,长13公里,宽约2公里,一条小河从北向南流出,汇入雅鲁藏布江。从地理环境上看,这的确是西藏史前时代居民一处较为理想的聚居之地。就在沟口处,更堆叫停了两辆越野车:“这里有摩崖造像,大家下车看看吧!”他推开车门带着我们径直朝着山谷开口处的岩壁走去。沟口两边的岩壁两相对峙,如同两扇大门一样把守着沟口,在岩石上面果然雕刻有高大的佛教造像,上面还残存有涂彩的痕迹。就在我们细心观看这些佛教遗迹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佛像的下面似乎还叠压覆盖有一些隐约可见的刻画痕迹,于是我和对西藏岩画素有研究的李永宪一道攀上岩壁,细心地观察搜寻起来。在几乎呈垂直状的岩壁上,我们发现这些刻画出来的隐隐约约的线条竟是一些动物和人的形象!结果发现,岩面上除了雕刻有佛像,还有被这些后来雕刻的佛像所覆盖的年代更为久远的岩画。我们沿着岩壁一路观察,发现在十多米长的岩壁上,刻画有马、羊、狗等动物形象,还有骑在马上的武士和牧人,以及大量如同“雍仲”那样的符号,都采用阴线刻的技法刻出,十分古拙,年代应当远远早于后来覆盖在上面的佛像。这个意外的收获令我们十分兴奋,因为在过去公布的考古资料中,似乎没有过有关的信息,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些迹象还暗示着一个事实:今天的昌果沟虽然已经被流沙湮没覆盖,但在远古时代却很有可能是人们居住、交往的一个重镇与要冲。

进入沟内,前面已经无路可走,越野车凭着良好的性能在沟壑纵横的沟谷中左冲右突,终于把我们一行人送到了距离当年发掘点不远的一处台地边缘。我们攀登上台地,昌果沟遗址的全景尽收眼底。这处遗址距离沟口约3公里,呈南北一线延伸,高出河沟表面约3米,一条小河傍着台地的西侧向南流去,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遗址的东、西、北三面环山,山峰上除了生长有一些低矮的灌木丛,几乎看不见高大的林木,地表沙化严重,加之沟谷里风沙很大,整个遗址都被沙丘覆盖,原来发掘过的探方都被漫无边际的黄沙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