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一个被历史尘封的史前村落(2)

一个被历史尘封的史前村落(2)

书名:探寻第三极:西藏考古手记作者名:霍巍本章字数:2531更新时间:2024-05-28 14:52:29

十多天以后,当一块块石头被移走,坡地原来的地表显露,奇迹也随之出现:在佛塔遗址的下面,竟然叠压着一座座房屋建筑的基址!初步数了数,这样的建筑基址有二十来座,一半在地表,另一半则埋在土里。房屋和房屋之间间隔有序,显然事先有一定的规划,每座房屋之间似乎原先还有小路相接,完全是一个小村落的布局。直到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砌建佛塔的石头,都是取材于这个石头砌建的小村庄,这里可能先后生活过两批不同的居民,前一批用石头建房,后一批则利用废弃后的房基石料修建起了一座座佛塔。

当考古队员手中的手铲一铲一铲地将浮土除去,房屋建筑的内部结构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在眼前:

原来,这些房屋的建筑形式是采用半地穴式,先在地下挖出一个半人深左右的长方形或方形的地穴,然后沿着地穴的四壁用经过挑选的石块砌壁,地穴的上半部分用何种式样来加以封盖已无法考证。

随着手铲的上下翻动,我们眼前出现了残存的石砌门道和台阶,出现了复杂的房屋布局和各种生活设施的遗迹。如一座编号为F1的房基,呈多室套间结构,外面是一间面积较小的房间,有门道和台阶通向里间,向外似乎原来还有一个小间,但因倒塌过甚而无法复原。里间在西南角上有一个人工砌建堆筑的土台,长约3米,宽约1米,形状很像北方地区的土炕。因为这间房屋基址的结构在清理出的4座房屋基址中最显复杂,所以调皮的考古队员们给它取了个有趣的名字——“丁冬总统套房”。

在其他几座房屋遗址中,相继发掘清理出土了用三块石头支起的“锅庄”,一般位于房间内的一角,下面通常有一层厚厚的白色灰烬,中间含杂有少量的碳粒,显然是当时的炊事之所。细心的吕红亮还在房屋遗址内清理出了已经碳化的谷物颗粒,出土时已经完全碳化成黑色。后来经川大生物系专家初步鉴定,确认其种属为青稞。

房屋遗址内的出土器物虽然不多,但却很值得一提:其中一座房屋内出土了一件长条形的石磨盘,磨盘用红褐色的粗砂石制成,两头凸起,中间因长期使用被磨出深深的凹槽而断成了两半。类似的器形曾经在印度河流域以及拉萨市附近的曲贡、昌果沟等地的史前遗址中有过发现,与其伴出的通常有石球或磨石,推测其用途可能为一种粮食加工工具。另一间房屋内则出土了一件哑铃状物,用灰白色的石质磨制而成,两个大小相当的石球紧连在一起,它的用途还暂时无解。

出土器物中最具有时代标志的,是一批破碎的陶器残片,虽然它们已经破碎到无法修复成器的程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批出土的陶片,我们才发现它们和此前发掘出土的墓葬里的陶器在烧制火候、质地、造型等方面都极其相似,并由此初步判断这批房屋遗址的年代大体应当与墓葬同时。

根据上述种种线索,这座被历史尘封已久的史前村落终于一点点地被剥离出来,它和一沟之隔的墓地中所埋葬的死者分别属于生与死的两个世界:人们生前居住在一起,从事农业定居的生活,种植青稞等作物,同时伴以畜牧和游牧。面对着波涛向前的东嘎河,这个宁静的小村庄也曾牧歌飘荡、炊烟袅袅。当不得不面对死后的世界时,人们则选定距离村子不远的地方营建墓地,将死去的同伴和先祖埋藏在一起,让死者的灵魂在圣洁的蓝天白云之间随风荡漾……

在丁冬这个重要的居住遗址的考古发现,使我们对东嘎·皮央遗址的认识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四、面对神山的祭奠

对丁冬遗址的清理发掘工作进入尾声时,在遗址的中央位置上,忽然清理出一圈奇异的石头,引起大家的关注。这圈石头遗迹的中心是一块长约2米的长条形独石,上端略窄,下端稍宽,表面平整,像是经过人工修整,但没有任何文字的痕迹。在长条形独石的四周,有一圈不规则的石块围绕。

面对这块奇异的独石,大家蹲在地上左看右看,反复揣测它在村落中的作用和含义。有的提议把它翻个身,看看背面有无文字,是否属于纪念碑一类的建筑物;还有的建议设法把它立起来,看看是否属于某种石砌建筑倒塌后形成的堆积。

当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不休时,一位村民提供了一个线索,说就在东嘎村西面的一座神山上,也有一块跟它差不多的独石,但是立起来的。村里人把它视为神圣的保护神,每年都要上山对它进行祭奠。石头的名字叫“坡不让”,而那座神山的名字叫作“蒙布”,汉语中的意思恰好就是“圣地”。

“神山在哪里?”顺着这位村民指的方向,站在高阔的丁冬,隐约可见远方的一座雄伟山峰。猛然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脚下这块倒下的独石,正好指向蒙布神山的方向。

一个奇异的念头飞快掠过心头:这条石会不会也是一块祭奠神山的史前独石遗迹?

我详细地向这位藏族老乡打听去蒙布神山的路线,当天下午,便和马克夫妇、李永宪等人去进行实地考察。

乘车至国防公路103公里处,再向山上行驶了一段,汽车在长满草甸的戈壁滩上剧烈地颠簸前行。到了实在无法行车之处,我们弃车而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来到了蒙布神山下的独石“坡不让”处。

这座神山的外形很像一个高大的坟丘,山峰的两个坡面对称均衡地向下缓缓展开,正中的山顶平缓伟岸,到了它跟前,无形之中便使人感到一种庄严神圣的气势。

“坡不让”便立在蒙布山西南侧的山脚下,坐北朝南,高约2米,石质为青黑色,也是上窄下宽略呈梯形,用一圈高70厘米左右的石块围绕。石头上涂抹着酥油,缠绕着洁白的哈达,看来不久前还有人前来这里供祭朝拜。

“Professor Huo,”马克忽然大叫起来,“快看,站在这里也可以看得到丁冬!”我疾步上前站到“坡不让”独石前朝北眺望,果然,丁冬遗址所在的那块坡地尽入眼帘。

直到这时,我的直觉告诉我,丁冬、蒙布神山、坡不让独石三者之间可能隐藏着一个古老的秘密:极有可能,早在史前时期,对蒙布神山的崇拜信仰已经发源,人们在村落中选定一个特定的场所,从那里可以眺望蒙布神山,并且在那个特定的祭祀场合竖立象征着神山的独石,每日可向神山顶礼膜拜。类似这样祭拜神山、神湖、墓地的立石、独石遗迹,在阿里和藏北高原考古中多有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古老的村庄被掩埋了,古老的人群也消失了,但这种独石崇拜的习俗却顽强地世世代代保留下来。我们在丁冬遗址中发掘清理出的那块已经倒塌卧地的条石,与在蒙布神山下竖立着的这块独石,实际上有着共同的性质。历史和现实之间,就是这样在冥冥之中保持着一种永恒的磁性。

当暮色降临,我们不得不离开蒙布神山返回营地,再次远眺夕阳笼罩下烟云缥缈、紫气升腾的丁冬,那片神奇的土地更显得充满魅力……

写作于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