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推倒那堵看不见的墙

推倒那堵看不见的墙

书名:有时就想躲起来作者名:城闭喧本章字数:2635更新时间:2024-05-28 14:55:57

上大学时,我有个同学,住在隔壁寝室。他平时说话轻声细语,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斯斯文文的。

记得我们刚认识的时候,正流行玩电子游戏,他说他从来没玩过,对游戏没兴趣,而且每当别人在玩的时候,他看几眼就说:“这有什么好玩的?”

可是过了不久,有一次我发现隔壁玩游戏的人中多了一个人的声音,那人正在吐槽队友的技术差。这个声音我很熟悉,但我不敢相信会是他。

为了一探究竟,我专门跑到隔壁寝室,发现真的是他!他玩得那叫一个入迷。

事实上,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有时候也像我这位同学对待游戏的态度一样,在没投入进去之前会觉得没意思、没兴趣,但等投入进去以后,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惊呼“真香”。

你之所以无法更深地投入生活,是因为在你与生活之间隔了一层障碍,这层障碍可能是由社会环境、成长经历、个人性格等造成的。

当大家因为某件事笑成一团的时候,你也会附和他们去笑,心里却在想:“他们在笑什么?”当别人劝你尝试新事物的时候,即便你没有立刻表示拒绝,心里也会产生疑问:“这有什么意思?”

过去的我——社恐、孤僻,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时候最舒服,可是一个人独处久了,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就像一堵墙一样立在我和现实世界之间,以至于当我尝试去投入生活的时候,我立刻会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想远离人群却不得不参与其中,想要快乐却无从获得,想要找个支撑点却发现脚下一片黑暗……一个人这样生活久了,就会产生两个疑问: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有什么意义?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灵魂拷问”很可笑,但对于陷在虚无状态里的人而言,这就是他们最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个无法与世界产生联系的人,看这个世界就像在看一部无法入戏的电影一样,人们的喜怒哀乐他全都无法共通。

反过来说,他自己的世界也没有一个观众和参与者,这就好似一个孤独的诅咒,它让一个人彻底孤独下去,看不到、听不到也感受不到周围的一切。

我曾经非常认同自己选择孤独地活着,甚至准备好如此度过一生。但是现在我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世界需要我的参与,而我的世界也需要有人见证。

一个人可以特立独行,但不能变得自闭。

我一直记得,童年时常跟一帮小伙伴一起骑自行车、滑冰、在废工厂里玩“枪战”游戏……那些记忆那么清晰,而且充满欢乐,长大后再也不曾有过。我虽然后来也喜欢过一些新事物,但往往尝试过后瞬间就会对其失去兴趣。

我小时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无数次摔倒后终于掌控了平衡,那感觉就像飞起来一样。在一个长长的坡道上,我把自行车一次又一次地推上来、骑下去,乐此不疲。阳光、泥土、草的清香、小伙伴们的欢呼、耳边呼呼吹着的风……至今想起,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和真实。

后来在大学的游泳课上,我努力地学会了仰泳。在我成功游起来的时候,我格外开心,看着透过顶棚的阳光,感觉自己好像浮在天空中。可是就在下一刻,我仿佛被什么东西抽了一下,那种愉快感瞬间消失了。然后我觉得很累、很无聊、很吵,我想:“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游泳?没人会在意我是否会游泳。”

之后,我仿佛对所有东西都失去了兴趣,总是一个人躲起来发呆,因此成为别人眼中的怪人。

一个性格孤僻、有强烈疏离感的人,再配上一个总是在读书和陷入沉思的形象,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此人已经看破红尘”的假象。人们会觉得,这种人将人间的喜怒哀乐全都看作虚妄,视一切为肤浅和转瞬即逝的,只有他对世界表现出的麻木,才是这个世界给人类最真实的反馈。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他只是被自己错误的感受欺骗了,只要排除他与生活之间的障碍,他就能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让自己不再沉溺在虚无之中,进而体会到存在的意义。

2017年,在我状态最差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我成了一名倾听者。那时候我只想着能把自己“废物利用”,现在回头想想,这件事帮我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他人身上,让我得以与他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有了“被需要”的感觉,还收获了许多正反馈。

虽然那时我以倾听者的身份接收了许多来自别人的“负能量”,但正是这种“以毒攻毒”的方式,解决了我当时的问题。

我走了许多城市,面对面地倾听了许多朋友过往的或美好或哀伤的故事。通过这趟旅程,我认识了许多非常好的人,还交了一些可以相互理解的朋友;我认识到社交原来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可怕,开始发自内心地跟身边的人一起笑,心里想着“此刻真好”。

我曾经一直无法理解那些活得很“夸张”的人,他们总是很夸张地赞美景色多么漂亮、东西多么好吃、路上的猫多么可爱……而我觉得那样很虚伪、很做作。后来当我理解了他们,并且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将目光完全集中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时,我觉得我和生活之间隔着的那堵墙消失了,我重新找到了童年时的那种愉悦感。

我意识到,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是由无数个“此时此刻”的感受组成的。而我们当下所认识的人、遇到的事,都决定了我们有着怎样的感受。

如果跟你相处的是一个虚伪、邪恶的人,你就会觉得很累,很想躲开,连世界也会变得可怕起来;可是如果跟你相处的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你就会觉得很轻松,世界也变得很美好。

我们从生活中长期获得的感受,塑造了我们的观念。而改变我们的观念,需要先从调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做起,我们要先找到挡在我们和生活之间的那堵墙,然后制订计划一步步将它推倒。

为什么要制订计划呢?因为如果我对过去那个社恐的自己说“你一定要有社交,要多去各地走走,要多认识朋友……”,他一定不会去做。制订计划的精髓在于,不要把自己当成“自己”。

当你想让自己做成某些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有一个“我是由我自己控制的”心理预设。当事情到了该做的时候,这样的心理预设往往会使你陷入“我可以做,只是暂时先不做”的拖延与自知为时已晚之后的自责的旋涡中。

你要想像改变其他人一样改变自己,就要做到两点:循序渐进地去实践和不断地获得“正反馈”。循序渐进地去实践是为了保证计划可以被执行;不断地获得“正反馈”则是为了用现实客观的感受一点点扭转你的错误观念。

比如早起这件事。很多人被闹铃叫醒以后,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可能会继续睡。因为当我们想让自己起床时,我们感受到的是困倦,且多数情况下,我们当下的感受强于自己的理性,所以我们选择听从自己的感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前在床边放一杯水,每当被闹铃叫醒时,告诉自己喝完这杯水可以继续睡。然而当我们喝完水之后,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感受变了,会觉得没那么困了,自然也就想起床了。

通过对计划的执行,你一点点获得了感受上的改变,也就一点点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最终把你和世界之间的那堵墙推倒,重新感受到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