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未能拍成的林先生九宫格画传(1)
书名:你是我唯一的崇礼作者名:曾丹本章字数:1705更新时间:2024-05-25 17:21:39
他那些真实的传说,
用我给很多朋友介绍的
故事核心点来说就是,
“一群人的运动热爱,
促成了一场体育集结”。
见过林先生很多次。
见过几次后,在我决定要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特别想让我的摄影师尝试给林先生拍一组有着暖暖色调的黑白九宫格照片。很奇怪,我印象中的林先生就是有着黑白色彩中的某种温暖和神秘。
约了几次,有一次几乎都要成了。我的摄影师正好从海口飞了过来,我们在云顶大酒店九楼林先生的私人会议室里见到他时,林先生刚开完几轮公司会议。他一如往常一样温和地向我们微笑,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向我们打招呼并致歉。但明显看得出来,他的神色略显疲惫。
林先生是知道我们来意的,他也兴致勃勃看过这两年多来我们镜头下的崇礼风光,但是他迟疑道:“不用拍我吧。最近有点疲倦,状态也不好,拍出来不会太好啊。”
我正欲开口。
林先生笑笑,语气愈发婉转温和:“或者我们换个时间,或者我们给你的书留一点想象的空间。”
这句话把我说笑了。
林先生是知道我要写他的。事实是,写崇礼这本关于冬奥的书,林先生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位重要人物。他那些真实的传说,用我给很多朋友介绍的故事核心点来说就是,“一群人的运动热爱,促成了一场体育集结” 。
于崇礼而言,林先生也是一个传奇,当然不可不写。
不过林先生幽默的建议也很有意思,也许留白,什么照片都不放,传奇人物的故事,才更有想象力。
这样一想,我和摄影师突然都有点茅塞顿开、如释重负了。
摄影师说:“丹姐,我也觉得我不一定能拍好,不如你写,你用文字给林先生‘画像’啊。”
摄影小哥快乐地向我眨了眨眼。
我当然也不能保证我的文字能写出林先生的传奇,但我愿意试着把我知道的林先生,和我见过他的每一次情形,真实地描述下来,尽量还原林先生和崇礼的奇妙缘分。
先说我知道的林先生。
他是印尼华侨富商、传奇人物林梧桐老先生的次子,同样是位很传奇的人物。但在我认知里的林先生,更多的却是一位滑雪运动的痴迷者。痴迷到什么程度呢?十几年前,回国投资发展的林先生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北京有没有滑雪的地方。他指的当然是户外滑雪场。但那个时候的北京,滑雪产业真的尚未兴起,周边仅有的几个滑雪场,不是小而简陋,就是雪道不专业,不是林先生这种滑雪痴迷爱好者想要寻找的滑雪场。
说来奇妙,东南亚出生的林先生,对滑雪运动有着如此不同寻常的痴爱。这是不是由于林先生在欧洲生活过很多年,抑或是在四季炎热如夏之地长大的人,总是对不可望也不可即的冰雪更加钟情?
这如同在冰天雪地生活久了的人,无限向往海岛的温暖一样。
十几年前北京的滑雪场当然不能满足林先生的需求。怎么办?那就自己找呗。
在北京朋友的精准指点下,林先生带着公司的几位高管一路向西,再向北,披荆斩棘,来到河北张家口崇礼的大山上。
十几年前,要到达此刻的云顶滑雪场的大山面前,所要走的路真是千难万险。用披荆斩棘来形容,一点不夸张。
肖总曾经说起那时的经历,说他们一众人跟着林先生来到贫穷落后人烟稀少又荒凉的太子城村时,真的是在比车还高的野草堆和杂乱无章的野树林中蹒跚前行地探出一条路来。车开不了了怎么办,那就下车拄着拐杖拨开“凛冽”袭来的树枝徒步走;人走散了怎么办,那就每个人都配上对讲机,解决偏远山洼处信号弱的问题。
就因为那个精准指点的朋友告诉他们:“北京以北,一路向西,经过宣化,经过张家口,到一个叫崇礼的地方,那里有一个村子,叫太子城村。那里的冬季漫天大雪,不但温度低到寒冷彻骨,还有着最适合滑雪的山道野坡。”
林先生想象了一下那个画面,便兴奋不已地带着一众高管跋涉而来。
滑雪比工作重要吗?当然。
不然为什么会有人把滑雪运动戏称为“白色鸦片”呢。
对滑雪深度上瘾的林先生,带着高管们,手持对讲机,千难万险,一往无前,披荆斩棘,终于找到了他脑海里能充满激情飞驰而下的完美雪山。
崇礼这里的大山形成的天然坡道,是每一个懂滑雪的雪友都知道的极好的天然雪道,更别说这里冬季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温,也是凝雪造雪的必备条件。在崇礼,雪季的时间往往超过五个月。
林先生毫不犹豫地决定在这里开山辟道,要做一个自己的滑雪场。
开辟雪道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身边一众滑雪发烧友的需求,林先生又不惜巨资在太子城村杳无人烟的五道沟修建了云顶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