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著《方言》(1)
书名:扬雄传作者名:王青本章字数:1452更新时间:2024-05-28 14:52:08
要统治一个地域辽阔、方言复杂的大国,了解各地方言是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正因如此,方言学才得以兴起。
应劭《风俗通义·序》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治国理政,辨别各地民俗、匡正社会风气是第一重要的工作。早在周秦时,官方就开始利用农闲时间进行方言调查,每年农历八月就派遣“輶轩之使”采风。“考八方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而知天下之风俗也。”所谓“輶轩”,是一种轻便的车子。“輶轩之使”就是坐着“輶轩”到各地采风的使者。他们归来之后,便将方言奏籍藏于帝王藏书的“秘室”中,天子凭借这些奏籍了解各方言区的语言,进而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出宫廷而尽知天下之事,也加强了中央王朝与各地的联系。
秦亡以后,遣使采风之俗不复存在,藏于密室的奏籍也已经遗脱漏弃,几不可见。到扬雄生活的西汉末年,只有蜀郡的严君平、临邛的林闾翁孺见过輶轩使者的奏言,他们俩都特别喜欢训诂。林闾翁孺跟扬雄是“外家牵连之亲”,前者是扬雄母亲家的远房亲戚,而扬雄年轻时与严君平有过交往。不过,君平所收的輶轩之言不过千字,林闾翁孺对相关内容也只知道梗概。后来,林闾翁孺去世,翁孺没有留下子嗣,扬雄觉得只有自己有义务承担这一工作。
王莽新政权建立后,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方言的记录与研究得到了王莽的直接关切。刘歆在写给扬雄的信中说:“当今圣朝对典诰非常留意,对方言非常关心,希望不劳动坐戎马高车的使者,在朝廷就能验考四方之事。”
对方言进行调查、记录与研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机会接触各方言区的人,只有向使用某一方言的人进行口头调查,才可获得第一手资料,而要完成这项调查任务,调查者必须懂得当时的通语,并能分辨不同地区的方言;第二,当时没有音标,只能用汉字作为记录方言的符号,这就要求调查者掌握大量汉字,对某些有音无字的词,调查人能够自造汉字记录下来。而这两点,扬雄都具备。
扬雄四十多岁的时候由四川来到长安,此后一直在长安任职,这就使他有机会熟悉当时的“通语”,有机会接触五湖四海的人。由于进行过写作大赋的基本训练,扬雄很早就认识不少古文奇字,他还编写过字典,写过《仓颉训纂》,在文字训诂方面很有根底,再加上接触过严君平与林闾翁孺的工作,这就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扬雄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他常常拿着一块油素和一支笔,向来京公干的官吏、贡举的“孝廉”和轮流守卫京师的戍卒,调查各地的方言殊语以及少数民族语言,这种方法已经非常接近实地调查。调查所得又用铅笔分别过录到标写在木板上的细目下面,进行初步整理。
扬雄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他历时27年,才写了九千字左右。我们现在看到的《方言》,应该是经过了后人的增补。大体上说,卷一、卷二、卷三、卷六、卷七、卷十释语词,卷四释衣服,卷五释器物,卷八释动物,卷九释兵器,卷十一释昆虫,卷十二、卷十三与《尔雅·释言》相似。
扬雄按纵横两条线索来分析所记录的方言殊语。从横的方面来说,《方言》按地理分布来分析,通行区域狭的和通行区域广的都给予较明确的说明。从纵的方面来说,《方言》对那些后人难以理解的古代方言词语,也用汉代通语进行解释,使《方言》具有考证古今的作用。此书虽然侧重空间地域上的差异,但也没有忽略语言在历史过程中的变异。
《方言》的释例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列出被训释的词,然后以通语释之。后半部分为“方言”部分,具体指出被训词的所在地域。例如:
怃、 、怜、牟,爱也。韩郑曰怃,晋卫曰,汝颍之间曰怜,宋鲁之间曰牟,或曰怜。怜,通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