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建言
书名:扬雄传作者名:王青本章字数:1905更新时间:2024-05-28 14:51:52
哀帝时期,扬雄应该是一个很有资历的黄门侍郎了,虽然官位低,权力小,但在政治、外交上,也有了一定的发言权。据史书记载,他有两次建言。这两次事件:一次属内政,那就是朱博事件;另一次属外交,那就是匈奴单于上朝事件。我们先来说朱博事件。
朱博字子元,出身贫穷,年轻时曾经在县里做亭长,喜欢结交少年,敢于冒风险追捕、搏击,善操持属吏,利用豪猾,一路升迁。他是一个酷吏型的官员,为人仁爱少而敢诛杀,而且颇有武人的狡谲,经常设置陷阱,引人入彀,靠苛察和诡谲升至大位,对儒生抱极端轻视的态度。只要他任职的郡县,便将议曹罢免。文学、儒吏在上奏中有称引,他总是极不耐烦,声称:“汉朝的太守官吏,执行的是三尺律令,这上面并没有你们称引的圣人之言。你们把这一套拿回去,等尧舜这样的君主出来,你们当面和他说吧!”
这样一个酷吏型的人物,在政治上却特别会投机取巧。朱博原是靠王氏家族成员的举荐而一路迁升的,王凤举荐他为博阳令,后来又与红阳侯王立相善。朱博无子,王莽买了一个婢女,据说此女特别能生孩子,于是王莽把这个婢女送给了朱博。但在哀帝年间王氏家族短暂失势的那段时间内,朱博很快投靠了丁、傅集团,与孔乡侯傅晏交结,肆意打击共持正议的傅喜、孔光、师丹等人。
当时,为了给傅太后、丁姬上尊号一事,王莽、师丹、傅喜与丁、傅集团有着极为剧烈的冲突。哀帝在重臣的阻力与祖母的压力下依违连岁,久不能决,但最终还是依顺了傅太后。首先将王莽清退,再免师丹以警告傅喜,然而傅喜终不顺从。于是朱博与傅晏勾结,共谋上尊号,为此事数次晋见皇帝,并谮毁傅喜及孔光,最终,哀帝策免了傅喜与孔光,准备让朱博担任丞相。正当朱博被请入登殿时,突然响起像洪钟一样巨大的声音,在场的所有官员都清楚地听到了。
哀帝因此询问扬雄和李寻。李寻和扬雄一样,是王根所推荐,也担任黄门侍郎。李寻回答说:“这是鼓妖,是听狱有过失的征象。朱博为人强毅多权谋,宜将不宜相。现在让他做丞相,上天将会有凶恶、急剧、猛烈之怒。”扬雄当即表示同意。
朱博后来很快就失势了,经众大臣讨论后,被勒令自杀,封国也废除了。
我们上文说过,汉宣帝甘露元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争相与汉朝结好,汉朝与匈奴的关系缓和下来。但是,这种关系的保持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汉朝朝廷内普遍存在的大汉族主义思想,以及历年兵戎相见造成的互不信任的态度,汉朝朝廷常常不能从大局出发,对来之不易的和平安定局面不够珍惜,所以偶尔就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麻烦。
建平四年匈奴单于上书汉朝,请求来年到长安朝见天子。到了第二年,哀帝正患病在身,有人说:“匈奴从黄河上游的方向来,气势压人,不利。自黄龙、竟宁年间起,单于每到中原朝见,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哀帝因而感到为难,询问公卿,公卿也认为朝见一次要白白花费国库很多钱,可以暂且拒绝。就在单于使者将要辞去之时,扬雄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做法将会影响到汉朝与匈奴的长远关系,双方很可能因为此事而再生嫌隙。北狄、匈奴原本是五帝不能使其臣服、三皇无法控制的强国,如果汉匈之间产生嫌隙猜忌,是非常麻烦的。于是上书进谏。在书中,他首先追述了秦汉以来中国与匈奴的关系,指出现在这一局面来之不易,现如今匈奴单于归心仁义,怀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王庭,来长安朝见陛下,这乃是前代遗留下的和平之策,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盛景。国家虽然为此要有所破费,也是不得不如此,怎么能用“匈奴从黄河上游来,气势压人”这样的话加以拒绝?推说以后再来,又不约定确切日期,将会使匈奴与朝廷疏远,勾销往昔的恩德,造成将来的裂痕!如果单于由猜疑而生嫌隙,怀恨在心,仗恃以前有和好之言,借着上述那些话,把怨恨归于汉朝,趁势断绝与汉朝的关系,最终放弃臣服之心,那时,威慑不住他,劝谕不了他,怎能不成为大患呢?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假如真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忧患也不会产生。否则,一旦产生嫌隙,就算智者辛苦策划于内,善辩者出使奔忙于外,还是不如嫌隙不生。况且从前开拓西域,制服车师,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家,难道是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这样的弱国越过白龙堆沙漠、进犯我西部边境?这是为了扼制匈奴!一百年艰苦奋斗获得的和平安定局面,却要在一天之内破坏掉;花费十分费用取得的胜利成果,却因爱惜一分而令其全部付之东流。扬雄说:“我私下里为国家感到不安。望陛下在尚未发生变乱和尚未爆发战争时稍加留意,以遏止边疆战祸的萌生!”
奏章呈上,哀帝醒悟,于是召回匈奴使者,更换致单于的国书,表示允许单于朝见。随后赏赐扬雄丝帛五十匹,黄金十斤。单于还未动身,就赶上生病,于是又派使节到汉朝,希望将朝见推迟一年,哀帝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