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出赋家(2)
书名:扬雄传作者名:王青本章字数:1462更新时间:2024-05-28 14:51:44
相如的好运并不止于此,在长安,蜀郡人杨得意担任狗监,侍奉汉武帝。一天,武帝读《子虚赋》,交口称赞,说:“很遗憾,不能与这个作者同时。”杨得意说:“这篇赋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写的。”武帝很惊喜,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确有此事。但是,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允许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
这篇为天子创作的大赋就是《上林赋》。此赋写亡是公听了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的对话后,笑着说,子虚确实错了,但乌有也并不正确。“他们的言论,不彰明君臣之间的大义,不端正诸侯应守的礼仪,只是为游戏之乐、苑囿之大争执,互相比较谁更奢侈、谁更荒淫,这并不能显扬名声,赢得声誉,反而贬低了君主,损害了自己的名誉。更何况,齐、楚两国的土地物产与田猎之事,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于是,亡是公以更加富丽的笔触渲染上林的丰饶与天子田猎的盛况,将齐、楚两国彻底压倒。
到了最后,司马相如写了天子怅然若失地叹息道:“唉,这太奢侈了!我在理政闲暇,不愿虚度时光,前来上林苑狩猎作为消遣。但生怕子孙后代骄奢淫逸,循此而行而不肯休止。这不是为后代建立功业、树立榜样的行为。”于是就撤去酒宴,不再打猎,命令主管官员说:“凡可垦之地,都要变为农田,用以供养黎民百姓。推倒围墙,填平壕沟,使乡野之民均可来此谋生。对来陂池捕捞者也不必禁止,宫馆空闲也不禁居住。开仓济贫以补不足,抚恤鳏寡,慰问孤儿、孤老。发布政令以施恩德,减轻刑罚,改变制度,变换服色,更改历法,同天下百姓一道从头做起。”
这就是所谓的“曲终奏雅”,在赋的结尾点明这首赋的写作用意。这两篇赋代表了汉朝大赋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司马相如之后,蜀郡出现了另一个在辞赋创作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家——王褒。王褒是宣帝时人。宣帝爱好六艺,喜欢辞赋,他仿效武帝的做法,讲习研讨六艺群书,广泛召集有奇异爱好的士人。他征召过九江人被公,因为被公能用楚音读《楚辞》;还征召了有杰出文才的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让他们在金马门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以备顾问。
当时益州刺史名叫王襄,热衷于宣扬风尚,教化民众。他听说王褒很有才能,请来相见。让王褒作《中和》《乐职》《宣布》等诗,挑选热心的人让他们依照《鹿鸣》的音调排练歌唱。王褒为刺史写作颂歌以后,又为颂歌作了传注。于是王襄上奏,说王褒有杰出文才。皇上征召王褒到京师,诏令他为圣明君主得到贤臣而作赋颂。后来太子身体不适,皇上便下诏让王褒等人都到太子宫中侍奉太子,早晚诵读历史上的名文以及他们自己创作的文章。直到太子康复后,才让他们回到皇上身边。后来方士说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用祭祀使此神显灵,于是宣帝派王褒前往祭祀。结果王褒在路上病死了,宣帝既悲悯又惋惜。
和司马相如善于写作大题材、大场面不同,王褒擅长用辞赋来吟咏日常事物。他把专门描绘园囿、游猎的汉朝大赋,转变为以日常器物为题材;把铺陈夸张的手法,转变为精细缜密的描绘;将风格宏伟壮阔的汉大赋,转变为风格优美细腻的咏物小赋。他的名著《洞箫赋》,就是三个转变的集中体现。《洞箫赋》详述箫的制作材料、产地及其发声,并描绘了乐声的美妙效果和音乐引发的各种感受,细腻有致,令人如闻其声。这首赋写就之后,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让后宫贵人都来诵读。齐梁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称赞道:“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它开创了音乐赋这一题材类型,对后世很有影响。
公元前51年,王褒病逝,时年40岁。王褒一生共留下辞赋16篇。他继承并发扬了蜀人喜欢创作辞赋的传统,使蜀地的辞赋创作在宣帝时依然保持了全国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