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冰湖的夏天
书名:蘅迹作者名:王悦蘅本章字数:1715更新时间:2024-05-29 14:46:27
迟了将近一个月,我终于决定要记录一下在卫斯理夏校的印象。
Lake Weban,被冰心诗意地唤作“慰冰湖”。
小学时看冰心的《寄小读者》,也因此认识了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卫斯理学院。尽管,那时不尽喜欢做文字外面的“小读者”,但“慰冰湖”三字却因为那恼人的批注实实在在地烙在了记忆里。
一
卫斯理学院,众所周知,地理位置离市区较远,这点和文理学院的“象牙塔”的特征倒是很符合。
如果将卫斯理学院称作公园,一点也不过分。树木成荫,野兔和松鼠随处可见。校园不大不小,闲暇时在慰冰湖边逛逛是个很好的选择。
令人惊叹的是,几十年的光阴,慰冰湖依然有冰心笔下的那份恬静:“曲曲折折地离开了径道,从露湿的秋草上踏过,软软无声。斜坡上再下去,湖水已近接足下……”如今,要从宿舍到湖边,依然要七弯八绕、踏过绿毯般的青青草地。湖水清清,却深不见底。不敢说它有什么特殊的魔力,我并不是一个有寄情于山水之志,或是相信自然有什么不同寻常魅力的人。只是很单纯地觉着,慰冰湖畔是个很好的去处,至少在湖水前、树荫下,心是可以静的。
其实不只是慰冰湖,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值得驻足欣赏。曾得空在夕阳西下时绕到Lulu Hall背后人迹罕至之处,由那个角度再看向Lulu Hall,竟有意外的惊喜——Lulu Hall隐藏在树林之后,恰恰出现在画面中央,在蓝天映衬下甚美。这种和谐静谧的画面,自是让人心旷神怡的。
二
卫斯理学院的地位毋庸置疑,全美文理学院排名中高居第三,培养了不少政要商贾和学术精英。
去之前有想过这次夏校会比较累,但没有想过会比在学校还要紧张。
我的主修课是“Study in Memoir”。平心而论,这门课并不难,加之我对文学的兴趣,虽然需要大量的阅读——必读书四本,但我也是欣然接受。Dr.Summerhays是一个很温和的教授,一直鼓励我们的讨论和写作。
选修课“World Politics”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是这次夏校里唯一选这门课的学生。和我一同上课的学生至少已经大三了,三个本校学生,一个麻省理工的学生。于是,我的境遇可想而知。
和他们最明显的差距便是,每当我好不容易消化了知识点后,他们就已经可以引经据典和教授展开辩论了。
不仅如此,期中测验的时候,教授让我们60分钟完成8道“Identify”的问题和两篇短文。其中一个卫斯理学院的小姐姐35分钟便完成了,而且她的“短文”的长度是我的三四倍。
尽管在这样的课程压力下,我连“survive”都是问题,但还是秉着要“thrive”的目标坚持着。为此,我也达成了连续几晚熬夜的成就。
我并不觉得这些努力对我的英语考试会有什么本质上的帮助,但是确实使我很实在地学到了东西。文理学院最大的好处之一便是授课质量很高,小班教学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至少我的两位教授都是博士出身,也分别在哈佛或是布朗等学校有过教学经历。他们最后选择留在卫斯理学院,盖因这所文理学院有其他任何学校都比不了的地方。据Dr.Summerhays所说,她之所以辞掉哈佛的工作,是觉得卫斯理学院的学生的思想更为吸引她。两位教授都十分负责。之前少有遇到过如此改作文可以小到用词、大到框架结构都会事无巨细全部给出详细意见的老师,他们还会纠正每一个语法错误,甚至对学生回到国内交出的作业还给予了更为详细的修改,并提出非常具体的建议和鼓励。
这样的学术体验虽然令人十分劳累,但真的很值得。
三
此次卫斯理学院之行,遇到的人也是很美好的。
不管是室友还是平时走在一起的伙伴,每一个都特别温暖。尽管偶尔独处做自己的事,但她们并没有因此忘记我,不管干什么都会主动叫上我。
不仅如此,这里遇到的每个人都个性迥异并且才华横溢。她们风趣且灵动,能与这样的人为伴,自是件乐事。
或许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恰是这种“差异”使人印象深刻。言谈之中,无论话题雅俗,总是言笑宴宴、欢乐不断。
其实夏校结束后,我更多的还是感到松了口气,那种别人所谓的“留恋之情”反而少了些。
不是不喜欢这里。我自然是喜欢这次经历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次经历都担得起“值得”二字。
只是我觉得,我已不虚此行。短短一月,我读过五六本书、写过六七篇论文、吃过Lulu的比萨;我曾为了那永远写不好的“World Politics”的论文熬到天亮,在闲暇时和一个小姐姐见证过日落,也和一群小伙伴们一时兴起看过星星……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后悔的或是错过的。没什么遗憾,也不会刻意将“留恋”这种情感放在“圆满”之上。
这个夏天,慰冰湖畔也有我的一串脚印,所以,真的足够了。
(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