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十 如何检验学琴的成果(1)

十 如何检验学琴的成果(1)

书名:家庭钢琴启蒙课作者名:段召旭本章字数:2245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1

学了一段时间钢琴后,家长们都会特别想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想知道孩子的钢琴弹到什么水平了,但是自己又“听不懂”,无从判断,于是会陷入一些误区。

比较常见的误区是:一部分家长片面地以考级或比赛的结果来衡量孩子学琴的成果,比如要在什么时候考完什么级等。此外,还有一个误区,很多家长以为弹钢琴比的就是快、多、难。这些家长大概是受到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影响,同时被各种媒体、短视频平台推送的一些内容误导了,如某某小孩在几岁就弹什么什么大曲子啦,某某的演奏手速号称全球最快、一秒钟能弹多少个音啦,谁谁谁可以弹奏某个作曲家的所有奏鸣曲啦,以及什么世界上最难的十大钢琴曲等。

我们先来说说“快”。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和“快”有关的误区有两个。一个是弹奏某首作品的速度快,这个主要比拼的是手指的能力以及对作品的熟练程度。然而,因为眼花缭乱的手指动作而发出惊呼和赞叹,属于典型的“外行看热闹”的表现。某电视台曾在一个钢琴比赛节目中为选手们计时,看谁弹改编版的《野蜂飞舞》用时最短,以此来决高下,此举令内行人大跌眼镜。我举一个相声表演中的例子:我们常看到相声演员在台上比谁的绕口令说得快,似乎越快水平越高,但一位相声行内的朋友告诉我说,那其实属于“闹着玩儿”,他们内行人看的恰恰是谁能说得慢、说得稳、说得准。我当时立刻觉得这和钢琴演奏有着相通的道理,那种用一首曲子来比谁弹得快的做法,就是“闹着玩儿”的。

关于演奏速度,报刊上还曾闹过一个笑话。曾有一个记者写文章说某钢琴明星演奏的格什温《蓝色狂想曲》为全球最快的版本,我找来该明星的演奏录音听,并未觉得他弹的速度比别人快,深感纳闷。待到听完全曲,我恍然大悟,原来该明星在自己的演奏中略去了作品的一大段没有弹,因此他的演奏时长明显比别人的短,想必那位记者只是拿一些《蓝色狂想曲》的录音版本看一下演奏时间,就武断地得出某某演奏速度最快的结论,这不禁令人哭笑不得。姑且不说他的结论是错误的,即使是对的,这种鼓吹某个作品谁谁的演奏速度最快的做法,也是一种严重的误导。从来没有哪位钢琴家是因为演奏速度快而成为钢琴大师的。生于1896年的巴西女钢琴家诺瓦伊斯早就为我们指出:“年轻一代给我的印象就是拼命地想快,弹得越快就越高兴。在比赛中也是这样。有一个年轻钢琴家弹给我听,我对他说:‘你应该控制速度,因为风格不是这样的。’”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这个认识误区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有关“快”的另一个误区,就是完成作品的速度快。我发现,人们总是热衷于传颂某个演奏家或某个孩子,只用很短时间就练好某个钢琴协奏曲并上台表演这类事情。首先这些传言中很可能有夸大其词的成分,而即使完全是实事求是,这也并不值得大肆宣扬,更不应该去争相模仿。弹钢琴识谱快、背谱快的能力当然是令人欣喜和骄傲的,但是这并不是弹琴的终点。练习一首作品直到演奏,就是打磨一件艺术品的过程,而所谓“又快又好”地练出一首作品去登台,显然与我们国人都知道的“慢工出细活”的常识相违背。一首作品从识谱到艺术处理、诠释出个人风格,一定的时间长度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钢琴家都指出,学会一首作品后,不要急着拿到舞台上演奏,要让它沉淀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这就是说,很多曲子并不是刚刚背熟就可以上舞台表演的,正如英国钢琴家斯蒂芬·霍夫曾说的那样:“现在很多人追求快速学习新曲子,快到曲子并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风格。”另外,请大家想一想,会有演奏家在自己演奏会的节目单上注明学习每首作品花了多少时间吗?来欣赏演奏会的观众会关心这个问题吗?观众在乎的是这位演奏家弹得怎么样、以怎样的风格和手法来诠释这些作品。“普神”普雷特涅夫对此一语道破:“在艺术中,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没人对你花了多久学会这个作品感兴趣,不管是十分钟还是十年。”

接下来我们谈谈“多”的问题。学琴中对“多”的盲目追求主要表现在学习曲目的量上,也就是常说的“学会了几首曲子”。固然,不论是业余学琴还是职业演奏,学习和掌握一定数量的曲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被一些极具误导性的宣传带偏了。这些宣传常常是某某会弹多少多少部协奏曲,某某可以弹多少多少个作曲家的全集作品,某某的曲目量是多么的大等,这会让人们误以为曲目量越大越好。然而事实绝非如此。拿世界级的钢琴大师来说,固然有阿什肯纳奇、古尔德那样录制过多位作曲家作品全集的钢琴家,但是也有很多知名的钢琴大师,从来没有追求过要弹某位作曲家的全集或是一个作曲家某类体裁的全部作品,他们对自己喜爱的作品精益求精,成为代表自己演奏风格的标签,如著名的意大利钢琴大师米凯兰杰利。钢琴界的“超级明星”霍洛维茨也没有弹过什么全集,但他所弹的每个作品,从第一个音就可以辨认出这是他在演奏。就连以演奏肖邦作品著称的波兰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也没有录制肖邦作品全集。相反,很多长篇大套地演奏和录制“全集”的演奏家,都如流星划过,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古尔德到今天还被乐迷奉若神明,是因为他对所演奏的作品,特别是巴赫作品那惊人且充满说服力的诠释,而不是因为他录了很多巴赫的作品。这说明,能在演奏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演奏家,靠的是无可复制的个性,以及给世人带来诠释新天地的想象力,而不是弹过、录过作品的数量。就如钢琴大师波格莱里奇说的那样:演奏家“最好做得少而精。他不应该让自己演奏了好几百首不同的奏鸣曲,却没有任何一首演奏得非同凡响。你应该只演奏其中某一首,把它演奏得非常之好。在艺术中,我们需要的是最最难以忘怀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