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弹钢琴最重要的是什么
书名:家庭钢琴启蒙课作者名:段召旭本章字数:2872更新时间:2024-06-04 11:35:26
器乐演奏、演唱等形式的音乐教育,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也日益扩大,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在这些探讨中,学生在学习当中面对错误“屡教不改”、对于自己演奏或演唱出来的声音毫无感觉之类的问题尤其突出。出现这样的现象,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钢琴教学中,许多学生弹错音、弹错节奏自己完全发现不了,老师指出之后改正也很困难(本文不讨论极少数学生故意弹错、故意不改的情况)。我认为其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的音乐鉴赏活动欠缺、鉴赏意识不够以及由此带来的音乐鉴赏能力低。
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常常如是说:“你没有看到谱子上是这么写的吗?”“你不认识这个音吗?”“你没看到这个标记吗?”也就是说,我们常常无意中把错误的产生和改正寄托在“看”的方面,很少意识到“听”的重要作用。我打个比方:看谱,就好比生产产品时看图纸,要保证产品质量,固然要把图纸搞清楚;但这只是生产的起点,最终能否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那就是质量检测和监督。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弹奏出来的声音相当于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而检测和监督这些声音质量的,当然就是我们的听觉系统。这个检测的灵敏度和细致程度,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下面我就具体地谈一下耳朵在弹奏过程中从基础到高端要负责哪些和检测和监督的职责。
耳朵最基本的功能是检查错音。当弹奏中出现错音(不论是识谱错误还是碰错),耳朵要及时发现,这样才能有后面的纠正行为。耳朵里有正确的音响形态,弹错音时必然会感到不适,从而发现错误。这也是老师即便不看学生的手指和乐谱,也能准确地发现学生弹错音的原因。
耳朵负责节奏、节拍的把握,即确保演奏按照正确的节奏、节拍进行,一旦出现错误,老师会立即提醒演奏者改正。
耳朵担负着音乐表情方面,即强、弱、快、慢等的监督工作。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要靠眼睛去看乐谱才能知道哪里强哪里弱吗?是的,仔细读谱能够让我们获得乐谱上关于音乐表情的相关信息,但那些写在乐谱上的表情记号对于音乐表现来说是不够的。在实际演奏当中,几乎每个音都要有表情,远不止乐谱上有限的几个记号。况且很多乐谱上没有任何表情记号,这就更需要演奏者根据自身的乐感来安排和处理,而这乐感的来源就是具有音乐鉴赏能力的耳朵。
音乐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作品风格,说到底也是依赖耳朵而不是手指来把握。之所以很多学生弹贝多芬的作品没有贝多芬的味道,弹肖邦的作品没有肖邦的味道,弹莫扎特的作品没有莫扎特的味道,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依然弹不像,其原因就是他根本没有那种风格的“音响储备”,耳朵无法对弹奏进行引领和指导,结果就只能是盲目地弹奏。
每个钢琴教师都应该知道,音色是钢琴演奏中一个顶级的环节,可以说是钢琴家的身份识别牌,每个钢琴家都有自己的标志性音色。音色因人而异,两个不同的人很难弹出完全一样的音色,美好音色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音色是很难通过教学去复制和批量生产的。这就要求演奏者自己要对音色有明确的想象和追求,而这只有在具有相当的鉴赏累积后才有可能。
钢琴演奏中的踏板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难教”的部分,甚至有时是没法教的。首先很多乐谱上根本不写踏板标记,但是并不一定不需要踩踏板;其次即便是写了踏板标记,这些踏板标记有时也非常不靠谱,如果完全按照谱子上的标记去踩,效果可能会很不理想,这是因为我们和演奏家用的钢琴、演奏的空间等都有差异,从而导致同样的踏板踩法产生出来的音响并不同。大概是大作曲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索性只在作品开头写上“恰当地使用踏板”,后面便没有任何关于踏板的指示了。我认为这句“恰当地使用踏板”恰恰就是踏板使用的最高境界,而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又谈何容易,那是要以大量的听觉感性经验为基础,在演奏过程中根据听觉经验随时恰当地使用踏板的。
最后,我要谈谈耳朵对于指法的检测和监督。大概又有人会说,指法和耳朵有什么关系,指法不是“看”乐谱得来的吗?难道还能“听”出指法来?没错,指法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看乐谱,但是指法设计的原理是什么?其原理就是,根据人类手指的自然条件——比如每只手五根手指,大拇指和小拇指较短、无名指不够灵活等——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来安排最适合演奏的指法。请注意,是“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也就是说,指法的设计服务于对音乐的表现。比如我们不能在一个连的乐句中设计一个需要断开的指法。此外还有很多指法的设计是出于对力度、速度和音色的考虑,而这些都是音乐表现的需要。因此很多学生乱用指法是他们对于音乐要怎么表现完全没概念,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指法别扭。而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听”得不够、音乐鉴赏能力差。
钢琴演奏中需要“听”的地方远不止以上几点,但通过这几点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钢琴学习中出现错误和问题的根源很多是“听得少”,对自己的演奏没有听觉感性需求,不会对自己的演奏进行有意识的检验,导致演奏中的错误得不到察觉和修正。这里的“听得少”包含两方面:一是平时音乐鉴赏活动缺乏,把弹钢琴和听经典音乐割裂开来,使得音乐作品的音响储备严重不足,从而无法对自己的演奏提出要求和制定标准;二是在弹奏过程中听得不够,甚至手指在弹琴,耳朵却在“睡觉”,出现错误也发现不了,所谓“熟听无闻”也。这都是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缺失造成的,认为学钢琴只是手指(弹琴)和眼睛(看谱)的事,忘了这两个器官的活动其实都是为耳朵(听)服务的。弹琴中“听”的培养,主要是专注度和意识习惯的问题。
关于平时怎么进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有几点建议。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包括广义的熏陶、有针对性的熏陶和教师的示范演奏等几个方面。所谓广义的熏陶,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让环境中充满经典音乐。这样的熏陶不需要专门的时间来进行,而是让它渗透在吃饭时、打扫房间时、洗衣服时等,日积月累下来,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但对于正在学习和研究的音乐作品,就不能仅仅进行广义的熏陶了,要专门安排时间,翻开乐谱,进行有针对性的熏陶。这种有针对性的熏陶,需要对音乐深入感受,关照到每一个细节,还要比较多个录音版本,对其演绎和诠释进行细致的揣摩。教师的示范演奏,也是学生的一个重要音乐审美对象。有些教师主张不给学生示范,甚至在学生把作品弹熟之前都不允许学生去听别人的录音,说是怕学生模仿,导致鹦鹉学舌、失掉个性和创造力。我对这种说法表示理解,但是不敢苟同。个性和创造力是建立在相当的知识储备、听觉储备和能力储备基础之上的,当一个学生在这些方面还十分匮乏的时候,切断其音乐鉴赏的渠道而让他空谈个性和创造力,是于事无补的。况且,个性缺失和聆听别人的演奏,并没有因果关系。众所周知,书法和美术等很多艺术门类的培养都是从临摹起步的,还有我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表明了储备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总之,学好钢琴或其他音乐技能,需要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提供强大的保障。一切音乐活动的最终结果都是制造出声音产品,音乐活动的水平与价值也都是靠这个声音产品来衡量和决定的。因此,你与大演奏家的区别,不一定是手指,而可能是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