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避讳皇帝名字

书名:这个故宫很有趣儿作者名:江上渔者本章字数:1387更新时间:2024-05-30 14:24:39

雍正这一代爱新觉罗的子孙,全部都是“胤”字辈的。但是,雍正继位以后,除了雍正,其他的皇子名字中的“胤”字都被改成了“允”字,这是为什么呢?是随意改的吗?

改名字是为了避讳,而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周代。《公羊春秋传· 闵公元年》中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明确规定了避讳原则。人们要避讳的内容不仅仅是尊、亲、贤三类人的名字,还包括他们不光彩的事及其他需要隐瞒的东西,这就是“臣为君讳、子为父讳”的根据。几千年来的礼教与法制,要求臣对君、子对父都要严格地遵从避讳,即使是他们的错事也不能揭发,否则就是犯上凌亲,这是为看重忠臣孝子的社会世风所不容的。但是,如果为君者处治臣属的不法、不仁、不孝等不光彩的事,就是明君;为父者向官府举报子孙的罪行,就叫大义灭亲,即使是杀死他们,也会得到社会的赞扬。

秦代以后,中央集权得到极大的强化,避讳制度也越来越明确。秦始皇为了使百姓铭记皇帝的威严,便下令将“正月”改为“端月”,以避讳自己的名字“嬴政”。此后,对名字的避讳便成了历朝避讳的主流。避讳姓名一般分两种情况:公讳和私讳。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私讳,通常是文人士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讳。汉代律法规定,臣民上书言事,若触犯帝王名讳,属犯罪。到了晋代,避讳制度日臻成熟,在许多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如“授官与本名同宜改”“山川与庙讳同应改”等。后来,不仅是皇帝,其他皇室成员的名字也在避讳之列。

到了明代,避讳制度似乎并不严格,例如,明太祖叫朱元璋,但明代学者邹元标不但不避讳,还在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此外,明仁宗叫朱高炽,明英宗叫朱祁镇,但明朝高姓、祁姓的人都没有为避讳而改姓。而且,明朝不但不避讳姓氏,有人连名字也不避讳,如明宣宗叫朱瞻基,但明万历年间有大臣叫孙振基,后来崇祯朝又有大学士成基命,可见,成基命的长辈为他取名时根本没有想到要避宣宗的名讳,而且似乎也没有人对此指责。直到万历以后,避讳制度才渐渐严格起来。

清代的避讳制度非常严格,除了清代前三位君主的名字不避讳,其他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人的名字是满语汉译的,音译的痕迹太重,原本就不是汉字,所以也谈不上避讳。福临的名字是汉字,但顺治帝颁布了一道圣谕:“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所以,人们也不必避讳“福”字。康熙朝以后,避讳严格了起来,同时也出现了文字狱。康熙的名字“玄”“烨”两字都要避讳,“玄”要改成“元”,“烨”要改成“煜”,而《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也改成了“天地元黄”。

雍正时期,名字避讳变得更过火。雍正一辈的皇子都是“胤”字辈,雍正继位以后,为了避皇帝的名号,所有人不能用“胤”字,即使是雍正的兄弟,也全改称“允”字。同时,雍正还颁布诏令,为了避“至圣”先师孔子的名号,天下人都不许再用“丘”及“仲尼”二字,即使地名中有音、字皆为“丘”者,也须在原字的右边增加一个“邑”旁,所有“丘”姓,都要加个耳朵旁,为“邱”字,读音发“七”音,借以表示对“至圣”先师的崇高敬意。只有举行祭祀仪式的“圜丘”之“丘”可不避改。

嘉庆一辈的皇子都是“永”字辈,按照避讳制度,“永”字不能再用。但是,“永”字是运用得非常广泛的字,避讳起来非常不便,于是清政府将“永”改成“颙”。此后,清皇室开始用一些比较冷僻的字眼,这样民间避讳起来也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