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太和殿
书名:这个故宫很有趣儿作者名:江上渔者本章字数:1333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31
皇帝在“金銮殿”上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时,才是人性与神性的最大分离,皇帝的威严也尽在于此。不知不觉间,“金銮殿”不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凝聚了帝王灵气的象征,无时无刻不散发着足以令人畏惧的威慑力。但是,在明、清故宫所有的宫殿当中,没有一座宫殿叫“金銮殿”,这个地方不存在吗?如果存在的话,指的是哪座宫殿呢?
紫禁城里的宫殿非常多,而且每座宫殿都有自己的职能、功用,并非随意修建。紫禁城自建成,随着历朝历代的不断修建,逐渐形成了外朝与内廷两大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外朝是皇帝平时处理政务的地方,而内廷则是皇帝及其后妃日常居住之所。从人们对“金銮殿”的印象看,这座宫殿应是皇帝与众大臣议政之所,由此可见,“金銮殿”更倾向是位于外朝的一座宫殿。
外朝的主要建筑是位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称为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次年被焚毁,后于明正统五年重建。明嘉靖四十一年,三大殿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和建极殿。清朝入主中原后,于清顺治二年将三大殿更名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其中,太和殿就是人们所说的“金銮殿”。
如今我们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后的形制,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太和殿是按照最高级别设计和建造的,紫禁城内任何一座建筑都不得超过太和殿的规格,这足以显示出太和殿的尊贵。
现存的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米、重约4300千克的大“龙吻”。与其他宫殿檐角最多安放九只走兽不同,该殿的檐角安放十只走兽,成为紫禁城建筑中的孤例。太和殿共有72根大柱,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1.06米,高为12.70米。明代时的大殿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在太和殿室内外的梁枋上,绘着金龙和玺彩画,这种彩画等级最高。殿正面当中七间,全部安装大槅扇,仅于两端用格窗,窗下用彩色龟背锦琉璃砖贴面的栏墙,棂花格芯、雕龙群板、鎏金面页,在殊漆油饰的衬托中,形成一派端庄而华贵的气势。殿内“金砖”铺地,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4718块,故名“金銮殿”。
明间设九龙金漆宝座,即“金銮宝座”,宝座两侧排列六根直径一米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板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前左角置日晷,右角置嘉量。日晷是利用照射方位,通过指针投影于晷面的子、丑、寅、卯等刻度,求得时间;嘉量上下有斛、斗、升、合等几种量度。每当皇帝来到太和殿时,铜鼎、铜龟与铜鹤内又可点燃檀香,使太和殿在一片烟雾缭绕中,更显神秘之感。
太和殿自建成后,历经沧桑,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动场所,如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此外,每逢万寿节、元旦和冬至三大节,皇帝要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代初期,太和殿还是举办科举殿试的所在,直至乾隆五十四年,殿试改在保和殿举行,但“金殿传胪”仍在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