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完美主义与焦虑(1)

完美主义与焦虑(1)

书名:无惧焦虑作者名:瞿洋本章字数:2963更新时间:2024-05-28 14:54:35

每个追求卓越的人都向往更好的事物,然而,追寻极致的道路永无止境。完美或许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中,可遇而不可求。这世上怎么会有真正完美无缺的事物呢?“完美”之所以成为完美主义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或许就在于其永远无法企及的至高境界。

追求完美往往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优秀与卓越:没有达·芬奇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世人就很难看到他的旷世杰作《蒙娜丽莎》,其无可企及的艺术成就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乔布斯对每个产品细节近乎变态的苛求,就没有今天“苹果”产品遍布全球的辉煌。这些追求卓越与完美的人不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个人成就,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与价值。

当一个人为其所热爱的事业投入全部精力,孜孜不倦地工作时,他常会乐在其中,因而获取卓越成就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结果。

然而,人们因对完美的过度苛求,就设置过高且不切实际的目标,又会让生活充满焦虑、挫败与失落。因此,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可能会成为他们自我毁灭的原因。

我们先通过一部经典作品——曾获奥斯卡奖、被誉为最佳心理学影片的电影《黑天鹅》——来诠释完美主义。影片的女主角妮娜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她从小与同为芭蕾舞演员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对她要求严苛,而且控制欲十分强烈,使妮娜在生活中只有舞蹈和职业目标。

一次,影片中的导演为芭蕾舞剧《天鹅湖》挑选女主角,要求舞者同时饰演优雅高贵的白天鹅和魅惑诡诈的黑天鹅——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追求完美的妮娜极力去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她能很好地演绎出白天鹅的优雅与高贵,但始终无法很好地表现出黑天鹅的魅惑与诡诈,因为她是在母亲的严苛要求下长大的“乖乖女”。

妮娜有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名叫莉莉。莉莉简直就是黑天鹅的化身。两个人为了争夺这个角色,使竞争愈演愈烈。妮娜的心理甚至变得扭曲了。为了得到这个角色并完美演绎出黑天鹅的样子,妮娜开始不断地发掘自己的阴暗面,她不断地节食、吸毒、放纵情欲,甚至反抗、殴打妈妈,完全颠覆了优雅端庄的“乖乖女”形象。

妮娜不断释放本我,追求极致与完美,终于成功演绎了黑天鹅,获得了导演的认可,得到了黑天鹅的角色。然而,这并没有令她感到满足。妮娜总是感觉身边潜伏着一种莫名的威胁,久而久之,她开始猜忌自己的竞争对手莉莉,总疑心莉莉正在策划一场阴谋,只要自己稍有差错便会被其取而代之。为此,她逼迫自己更加刻苦地训练,力求做到极致与完美。

后来,妮娜开始频繁出现幻觉。演出当天,她在精神错乱的状态下幻想自己杀死了竞争对手莉莉,其实她把刀插进了自己腹中。在影片的最后,妮娜简直就是在用生命跳舞。那一刻,她体会到了自己所追求的完美,成为真正的天鹅皇后,却倒在了血泊中……

影片《黑天鹅》不但向我们展现了人的两面性,而且真实地诠释了完美主义带给人们的惨痛代价。追求卓越会令人更加出色,但过度地追求完美就会丧失其积极的意义,甚至使人心理失衡、精神扭曲。“黑天鹅”象征着人性中被压抑的邪恶面,它充斥着欲望、野性与魅惑,在人们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被充分地释放出来。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妮娜不断挑战自我、突破底线,充满了担忧与恐惧,为了捍卫自己“天鹅皇后”的极致形象而精神错乱,她以为在幻觉中“杀死”了威胁自己地位的竞争对手,真相却是自我毁灭。

不可否认,追求完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促使人们设定更高的目标,从而驱动自己为了成为更优秀的人不懈努力。然而,过度地苛求完美又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情绪以及行为结果。

在心理学上,很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他们对完美主义的理解。

哈姆柴克把完美主义分为正常的完美主义和神经症性完美主义。正常的完美主义者会为自己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达成目标后能够感到愉快,并在特定情境中有灵活应对的能力,比如降低预期目标的标准等;而神经症性完美主义者则会设定不切实际的行为或成就目标,总是对自己的努力感到不满,并且没有灵活应对的能力,比如不愿意降低预期目标的标准。

霍伦德把完美主义界定为一种本质上消极的人格特质,表现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表现优异。

伯恩斯认为,完美主义者的标准是不切实际的,他们强迫性地、坚持不懈地朝不切实际的目标努力,并完全根据产出和成就衡量自身价值。

弗洛斯特等人将完美主义定义为“设定过高的自我表现标准,并伴随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而精神分析学派的霍尼则认为完美主义是“苛刻的要求”,是一种神经质的人格。

从以上心理学家对完美主义的释义中可以看到,完美主义更多地被描述为对自己或他人不切实际的、过于严苛的标准与要求,并且常与负面的自我评判有关,是一种负面的人格特质。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妮娜一样的完美主义者——他们追求一种极致的完美。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表现出过度的谨小慎微,甚至吹毛求疵。对于他们来说,任何细微的过错或瑕疵都可能会导致目标流产,这是难以忍受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想要考满分的学生,他需要对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达到百分之百掌握的理想化程度,这就意味着他不容许有不会的知识点出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不仅需要对教科书、笔记等一切学习资料进行地毯式的复习,还需要对相关知识点展开延伸的学习,从而确保万无一失。在复习过程中,他处在精神高度集中与紧张的状态,十分焦虑。如果这时再遇到不会或做错的题目,他就很有可能陷入烦躁、懊恼与自责的情绪泥潭,甚至形成预期性的焦虑,即担忧再次出现差错或难题。因此这会让他对每一个要复习的知识点或题目变得更加敏感——生怕遇到不会的内容,整个备考复习的过程都会让其充满焦虑与担忧。

其他的工作任务等亦是如此。当我们想要达到极致、做到最好时,我们在做事过程中必然处于极度认真、专注甚至精神紧张的状态,这时任何差错都会使我们变得过于敏感,甚至形成预期性的焦虑与担忧。

而且,由于完美主义者追求的目标过高,这使他们经常不满于自己所做的事,因为永远有更好的可能在前面等待着他们——这使他们很容易陷入无尽的焦躁与对自己的愤怒。他们无论怎么做,总是感觉还不够好,不断地纠结于细节,使任务进展缓慢、拖延变得遥遥无期。正是这种心急如焚却裹足不前的状态,导致完美主义者产生了严重的焦虑情绪。

此外,完美主义者对竞争者或周围的人常表现出敌意与攻击性。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他们拼命地向前“奔跑”,即便已经疲惫不堪,仍要时刻地关注着后面追赶他们的人。有时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他们甚至不惜代价地阻挠后面的追赶者。他们这种对于他人的过度关注与提防,以及自我的危机感,也是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

完美主义不但会导致焦虑,还会引发抑郁。当无法达到过高的目标时,他们会不断地体验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继而因这种“差距”产生的“不完美”陷入无尽的挫败、焦躁、自责、自我否定与攻击的痛苦里。然而,即使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也很难产生成就感与价值感。因为他们经常认为自己所做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或者平平无奇的。在他们眼中,无论做出来的成绩在别人看来有多么出色,他们始终认为那是不够理想或有瑕疵的。

完美主义者更多地聚焦在自己尚未达到、仍需提高的方面,这使他们很少感受到自己的优秀,体会不到自我价值感。当关注定格在尚未达到的完美状态时,完美主义者所体验到的将永远是焦急感、无能感或无力感。由于这种习惯性的负面聚焦,他们总是看到自己不足或还不够好的方面——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完美主义与抑郁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