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对焦虑的正面认知(1)

对焦虑的正面认知(1)

书名:无惧焦虑作者名:瞿洋本章字数:1590更新时间:2024-05-28 14:54:32

除了前面介绍的几种引发焦虑的思维模式,还有一种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的认知,即过高地评估焦虑本身的正向作用。与其他希望尽快摆脱焦虑情绪的人群不同,持有这种观念的焦虑者认为,必须保持焦虑的状态,才能让自己过得更好或避免某种不好的情况发生。这种想法使他们的焦虑状态得以维持和延续,然而持续的焦虑状态却将他们拖进了痛苦的深渊。

这里提到的“认为焦虑是有用且必要的”,指的是当事人针对焦虑的主观态度与观念,他们不敢轻易放弃焦虑,因为他们认为保持焦虑是趋利避害的手段。尽管焦虑的状态令他们痛苦不堪,但他们仍然强制自己处于紧张、担忧的状态。持有这种想法的焦虑者往往会这样说,“我必须焦虑,否则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我必须时刻保持紧张、警觉状态,才能不出错”“我必须保持担忧的状态,这样才能阻止糟糕的结果出现”,等等。

那么,持有这种观念的焦虑者认为焦虑都有哪些具体的“好处”?

1.激发做事情的动力,从而带来好的结果

一部分焦虑者认为,焦虑有利于激发做事情的动力,从而带来好的结果。这种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在上学的时候,每当面临大考时,老师常会说“快考试了,大家要紧张起来,别像平时那么放松啦”,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焦虑的学生认为,在面对考试时,保持紧张、焦虑的状态,才能推动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并且获得好成绩。再比如,有的人对即将到来的当众发言很担忧,这促使他认真努力地去准备发言稿。我们要想获得好的结果,似乎就必须先要焦虑起来,才会更加有动力去做事。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这类人混淆了“焦虑”与“重视”的含义,试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因素激发了动力,从而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呢?是重视。当我们评估将要做的事情对我们很重要和必须认真对待时,我们就会从思想上对其高度重视起来,同时开始付诸行动。相反,焦虑的情绪及状态本身并不能激发做事的动力。人们之所以误解了“焦虑让我们变得更有动力”的意义,是因为当人们开始重视一件事时,往往会对好的结果拥有很高的期待,这时就会自动对不好的结果开始担忧,焦虑便由此产生。真正促使好结果发生的是我们的努力行为,而思想上的重视是导致相应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焦虑只是其衍生物而已。

2.展现了一种正面的人格特质

不可否认的是,你的身边应该存在一些做事积极、充满能量但又情绪稳定的人,他们可以在放松状态下工作。可在我们周围似乎有这样一种现象:那些经常忧虑于工作、学业、家庭的人,显得很有责任感与爱心。例如,常为单位的效益忧心忡忡、一筹莫展的领导,尽管他可能并未对提升经营效益做出实质性贡献;终日因孩子不能完成作业、成绩差而忧心忡忡的妈妈,尽管孩子的表现一如既往没什么改变;面对大考寝食难安、战战兢兢的学生,等等。

焦虑与担忧就足以帮人们树立上述角色的正面形象吗?人们往往有种错觉,以为只要为所面对或需要做的事情焦虑了,就说明已尽心尽责,似乎已经付出了努力,但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他们真正所期望的是一个正向的结果。

试想一下,前面所述的领导、母亲与学生这三种角色,在你心中相应的成功形象该是怎样的?

事实上,逢事便担忧、常常焦虑不安的人,很可能具有病理性的焦虑人格特性,这显然是一种不健康甚至不正常的人格特点,因此它不是一种好的人格特质。

很多焦虑者除了对焦虑情绪本身缺乏脱离困境的方法,实际上还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毋庸置疑,没有了焦虑情绪,并不影响一个角色的正面形象与成功。

3.阻止了负面结果的发生

你可能在电影里看过这样的情景:有的人担心即将进行手术的妈妈,有的人担心奔赴远方执行危险任务的家人,还有的人担心明天参加高考的孩子……他们为家人的健康、平安、顺利祈福。当一件事情的结果对我们而言特别重要,但我们又无力左右其发展时,我们难免会产生担忧。此时我们往往会通过一些特殊的仪式试图获得好的结果,比如祈祷,同时缓解因焦虑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而焦虑担忧本身往往就是这样的“祈祷”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