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认知思维模式(1)
书名:无惧焦虑作者名:瞿洋本章字数:1811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8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深入看看引起焦虑的一些思维模式。
我们先想象一个情景:你正在山野的树林中悠闲地散步,突然前面窜出一头豹子,你瞬间陷入极度的恐惧,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你如果此刻还没有被惊吓得不能动弹,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迅速地逃跑。你用最快的速度拼命地奔跑,跑了一会儿,你发现豹子并没有追上来,它在你的视线中已消失。你松了口气,极度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于是停止了狂奔。你确定周围环境已经安全后,悬着的心也放下来,但还是感到后怕。
在上面这个情境中,你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很可能是自发的、自动化的过程,根本无须思考。但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因素促使你做出了上述的一系列反应呢?这背后的心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豹子会感到非常恐惧?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影响情绪反应的机制。在我们产生直觉的恐惧反应前,大脑已经用极短的、不被我们察觉的时间对所遇到的状况进行了判断。我们的知识经验体系告诉自己,豹子是很危险的动物,我们无法战胜它,大脑便迅速判断出我们正处于危险状况中,由此引发了恐惧情绪,与此同时让身体做出逃逸的行为反应,以远离危险。我们的目标是脱离危险,所以大脑会不断地对环境进行判断,检验我们是否还处于危险中。当意识到豹子并没有追上来且已经远离我们时,大脑判断出我们已处于安全状态,此刻紧张、恐惧的情绪会随之缓解,相应地从行为上也会让身体停止逃跑的行为。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或许可以体会到,想法或评判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与相应的行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认知行为三角模型”来理解。事实上,很多时候情绪反应源于我们对所经历事件的想法或评判,而情绪又相应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此同时,我们的行为又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与情绪反应。
比如,我们遇见豹子会逃跑——这个行为的目的是通过逃逸获得安全。当我们逃离了危险,确定安全后,我们紧张与恐惧的情绪会随之平复,逃逸的行为也会随之停止。可见,我们对所经历事件的想法与评判会引发焦虑、恐惧等情绪,并且会让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
很多时候,人们在不经意间的想法或评判便会引发相应的情绪反应,比如焦虑等,这些想法或评判甚至有时并不为人们所察觉。我们将这种无意识的、未经努力思考的、直觉性的思维反应称为“自动化思维”。
1.灾难化想法
林小姐一直不敢乘坐飞机,她总是认为飞机不安全,担心自己坐飞机会遭遇空难。朋友们都告诉她飞机安全系数非常高,甚至比汽车还要安全。但她经常以在新闻中看到的空难事件来反驳朋友们,比如某某地又发生飞机坠毁事件,机上人员全部遇难等。一想到这些,林小姐就非常恐惧,认为乘坐飞机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她认为,只要存在一起空难事件,就说明乘坐飞机是不安全的;只有安全率达到百分之百,才能证明乘坐飞机是安全的,那样自己才敢乘坐飞机。
原来,林小姐在三年前曾有一次不愉快的乘坐飞机的经历。当时她到国外出差,由于持续的高强度工作导致身体疲惫,精神状态不佳。飞机正好遇到强气流,剧烈地颠簸。林小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第一个念头就是“糟了,飞机出事了”。当这个念头出现时,她非常恐慌,在强烈情绪的驱使下,她感到心率加快、心慌、心悸、胸闷,呼吸也变得急促,仿佛心都要蹦出来了。她全身肌肉高度紧张,几乎无法动弹,此刻想到飞机可能马上就要坠毁了,死亡即将来临,她几乎快昏过去了。直到飞机平稳降落后,她那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情绪才恢复平静。从此,她发誓再也不坐飞机,感觉在“天上飞”太不安全了,随时可能会掉下来。
林小姐平时就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活得谨小慎微,对工作认真负责,不允许出现一点儿疏漏。工作上哪怕存在一丝负面的可能性,也会令她感到惴惴不安。她总是更容易发现事情不好的一面,关注各种可能的负面结果,并经常因此陷入紧张、担忧的情绪。她认为,只有将各种负面的可能性都排除,才能确保得到好的结果。很多时候她自己明明知道所担心的负面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依然控制不住地担忧。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林小姐本身就具有焦虑的人格特质。她做事追求完美,不容出现一丝瑕疵,更多地关注事情可能发生的各种负面结果,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性的负面聚焦。凡事先从负面的角度去思考,快速地寻找并发现事情可能出现的负面甚至灾难化的结果——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她在飞机上遇到强气流时的一系列反应,导致她后来不敢再乘坐飞机。那么,我们具体来看看,到底是哪些不合理甚至扭曲的思维模式或想法引起了林小姐对乘坐飞机的焦虑与恐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