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焦虑的易感性因素(1)
书名:无惧焦虑作者名:瞿洋本章字数:2537更新时间:2024-12-27 18:39:28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提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制约并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很多心理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其生物学基础以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焦虑亦是如此!焦虑情绪的产生往往是生理易感性、心理易感性以及社会压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引起焦虑的原因。
陈女士在某知名外资公司从事金融工作,现年32岁,未婚,公司中层领导。她因与上家公司有矛盾而主动离职,在年初换了这份工作,压力很大。她工作非常努力,希望能得到领导与同事们的认可,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加班,感到很疲惫。
好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付出,陈女士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可同时她也注意到,自己的一位年轻女下属工作非常努力,业绩又好,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看不到一点儿疲惫感。陈女士突然感觉自己已是强弩之末,力不从心,无论是体力上还是能力上,她都有所欠缺。随着危机感的不断加剧,她不仅感到职位不保,还觉得自己最终会被公司淘汰。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女士对每天繁重的工作渐渐感到乏力。
此外,她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三个月前,她与男友分手了。陈女士想到,自己在年龄上已不占优势,如果不能尽快找到合适的伴侣,以后年龄越来越大,作为大龄产妇,未来生育会有麻烦。如果再失业了,没了收入……想到这些,陈女士感到很紧张、烦躁,情绪低落,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担忧与恐惧。
其实,在同事眼里,陈女士是一位很漂亮、优秀又独立的职业女性,只是她自己没有看到自己的好。在她看来,那些做得好的方面都是应该的,并不是因为自己优秀;可是反过来,当工作达不到预期时,她却会不断自责、愧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陈女士的焦虑自初中时便出现了。那时她总担心功课复习得不好,考试考不好。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她总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一般。她有时因高强度的学习而倍感压力重重,晚上失眠,又担心会影响第二天的状态及身体健康;身体稍微有些不适,她便特别紧张,担心自己得了大病。
陈女士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焦虑呢?这与她母亲自身的特点及教育方式难脱干系。陈女士的母亲曾患有焦虑症,平时生活谨小慎微,对很多在别人眼中根本不是问题的事情很担忧,凡事总是想到最糟糕的结果。她对陈女士一直要求很严格,要求陈女士在各方面都要做得更好,但对于陈女士做得好的方面很少表扬,对做得不好的方面却倍加指责、批评。她认为表扬容易引起骄傲,只有将问题都指出来,不断地批评鞭策陈女士,才能使陈女士不断进步。此外,她还经常说陈女士考虑问题不够周全,没有将很多事情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预料到。母亲的教育和影响都使陈女士在面对各种事情时变得格外小心谨慎,总是担心事情可能会出现的各种负面结果。
1.生理易感性
陈女士的事例仅仅是众多焦虑案例的一个缩影。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发现焦虑者的直系亲属和他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焦虑经常以家庭或族群的形式出现。比如,陈女士的母亲本身就是焦虑症患者,经常为一些小事担忧不已。可见,焦虑常以遗传的形式得以延续和存在,因此遗传是产生焦虑的重要的生理易感性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于焦虑及其他情绪障碍的人格特质影响约在30—50之间。像“紧张”“高敏感性”“神经质”等与焦虑密切相关的特质同遗传因素关联紧密,这种遗传因素可理解为继承了对环境变化呈现高敏感性的生理反应倾向性。尽管目前并没有发现某种确凿的“焦虑基因”,但研究者认为位于染色体不同位置的多种基因,其共同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焦虑的广泛性生理易感性。这种遗传性的影响在家庭中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例如,父母患有焦虑症,其孩子可能以强迫症或其他形式来呈现这种继承性。
事实上,遗传基因的影响广泛存在于多种精神障碍中。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精神分裂症,就是一种明显的具有基因倾向性的精神障碍。一项遗传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直系亲属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为1.4—16.2,且呈现出亲属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越大的趋势,相较于健康的对照组,后者直系亲属患病率仅为0.2—1.1。
不过,继承了焦虑的遗传基因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为焦虑症,我们也不该在焦虑问题上成为“宿命论”者。因为除了遗传基因,后天环境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与遗传基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的焦虑情绪。例如,一个人虽然具有焦虑症的家族史,但后天所经历的生活压力事件少,并且有良好的心理应对方法与技巧,在这种情况下,他发展成焦虑症的概率就相对较低。
事实上,即便具有遗传的生理易感性因素,只要不同时具备导致焦虑产生的心理易感性因素,遗传因素也很难单独有效地构成焦虑情绪状态的基础,其可能的结果多半仅会表现出一种情绪化的倾向。从神经解剖的角度来看,前额皮质—杏仁核—丘脑的功能和结构异常是导致焦虑障碍的病理机制之一。此外,各种神经递质的失衡也是形成焦虑障碍的重要神经生物因素,比如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增多等。
2.心理易感性
除了遗传基因这种广泛性生理易感性的影响,心理易感性对于焦虑状态的最终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或威胁事件时将产生一系列反应与解读的心理基础。心理易感性与生理易感性共同构成了焦虑情绪形成的基础。
心理易感性因素又分为广泛性心理易感性与特殊心理易感性,前者作为各类焦虑症的心理易感性基础,主要表现为失控感或不可掌控感;而后者则是导致发展为不同类型的焦虑症所习得的不同经验。
从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到,陈女士在面对优秀的下属时,心里产生了强烈的职业危机感与力不从心感。她担心自己终将被淘汰,想到自己未来可能会失业,加之刚与男友分手,年龄的增长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心,使她生出了许多焦虑。在陈女士的感知中,这些事对她而言都是不可控的,也是无法预测的。当她意识到这些威胁性因素的存在,而自己又无法掌控且无力去改变时,她便产生了强烈的焦虑与担忧。相反,如果她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对未来又充满确定感,这种焦虑自然会减少很多。由此可见,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对该事件的不可控感或不可预测性是焦虑和担忧产生的重要心理易感性因素。当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状况或环境感到无法掌控时,我们往往会产生较重的焦虑。因这种不可控感带来的焦虑体验,有时还会刺激抑郁反应,将当事人从不可控感引向无望感。这也从另一个视角解释了焦虑与抑郁经常相伴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