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焦虑的心理特征(2)

焦虑的心理特征(2)

书名:无惧焦虑作者名:瞿洋本章字数:2380更新时间:2024-05-28 14:54:27

显而易见,人们都希望获得好的结果,自然对于可能导致负面结果的因素十分敏感,并试图排除所有的负面因素以获得所期待的结果。你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排除法”。我们所面对的事情对我们而言越重要,这种趋势就越明显。

就像我所接触的绝大部分因考试焦虑的学生,他们都是因面临中、高考过于焦虑,才前来寻求咨询帮助,极少有学生因为平时的阶段性测验焦虑而前来咨询。当面对中、高考这样重要的升学考试时,他们会变得比平时更为敏感,往往在听课时因为教室里的一声咳嗽,甚至周围同学做题时翻卷子的声音就大发雷霆!担心高考时发生意外,使得他们对于平时根本不会关注的细节变得格外敏感,比如在考英语听力时外面会不会有噪声、录音本身是否清晰、手表或时钟会不会突然停止,甚至无任何缘由地担心自己在考试时会昏厥。

在前面提到的两个例子中,小美担心儿子考试失败,因而对儿子的任何错题都非常敏感,对儿子任何不学习的行为都变得更为恼怒;在做公众发言时担心、害怕别人的负面评价会让你对别人的反应变得更加敏感。这种对于外部环境与状况的高度敏感恰恰是焦虑者明显的心理特征。

这种敏感同时表现为对自身状况的过多关注。比如,你将要登台演讲时,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与威胁,此时焦虑情绪油然而生。与此同时,焦虑会很自然地吸引你的关注,让你不由自主地觉察到自己的紧张,头晕、心跳加快,呼吸也变得紧促起来。这时你可能唯一想做的就是消除这些紧张感,尽可能让自己平静下来。不幸的是,你无法控制或者消除它,这让你更加烦躁!此刻,你对自身紧张反应的过多关注会被强化,就好像家里进来一只老鼠,它把你吓到了,你拼命地要赶跑它,这时你的注意力都在它身上,你是不太可能平静地做其他事情的。

同理,当内在的紧张感吸引了你更多的注意力时,你可以分配到演讲内容上的注意力自然就会减少。因为我们人类的注意力范围是相当狭窄的。例如,你在阅读一本教科书,此时有人跟你说话,你的注意力很难做到同时专注在读书和说话这两件事情上;如果再让你一边读书一边听课,同时回答老师的问题,那就难上加难了。因此,当我们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内在的焦虑情绪体验上,我们就很难集中精力完成好当下的事情。

而且,很多研究已证实,人们对自我内在的关注会很大程度地提升他们对自身内部体验的感受度与敏感度。比如,一般情况下,你是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心跳的,但是当你在安静且放松的冥想状态下,你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关注或有意识的觉察可使我们感受到平时感受不到的细微反应。同理,当你感受到自己的焦虑时,焦虑的感受吸引了你的关注,而你又并不希望体验这种感受,于是焦虑的感受在关注的作用下被强化,进而由于你对它的排斥令你感到更加烦躁。比如,当你面对台下很多人的注视在演讲时,你会自发地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惶恐感将你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内在感受及情绪体验上,它越强烈,你越是拼命想控制甚至消除它,但你又做不到,你便会感到更加焦虑。它分散了你在演讲任务上的注意力,让你更多驻足在自己内在的焦虑情绪及躯体化反应上,从而影响了你当众发言的表现。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焦虑者会十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与感觉,哪怕是极其细微的不适,都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会将更多的关注投放在身体内在的反应上,即使没有不舒服的情况,也要每天扫描身体很多遍,时刻处于预警状态。我们对于自身感觉与反应的关注是正常的,它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过度警觉与谨小慎微式的关注会导致焦虑情绪不断地被唤起,同时焦虑情绪又不断地吸引你的关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上述所说的各种促发因素,焦虑者对事物的偏差性解读对焦虑情绪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焦虑者往往会将不确定的状况解读为负面的、糟糕的、具有威胁性的以及灾难化的结果,这种认知的偏差直接促进了焦虑情绪的产生。他们经常从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出发,解读所面临的事物,过度地夸大外部的威胁,并且过低地评价自我的应对能力等。例如前面提到的焦虑者,他在没有进行当众发言前便不断地发出负面暗示,想象着各种可能发生的糟糕结果,无限地夸大了可能一次不好的表现所带来的后果。这也使得他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消除这种焦虑,而当无法做到时他便会陷入崩溃境地。

与此同时,他又低估了自我的能力,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解决面对公众发言紧张的问题。在消极思想的支配下,当真正面对公众发言的场合时,他会变得更加焦虑。而像小美的认知偏差,则体现在因丈夫小王未按时回家便联想到他可能出车祸的灾难情景,并以此来解读当前的状况;同时在儿子的问题上夸大了偶尔玩手机与做错题对考试的负面影响,以及进行了不适当的推论——小学学习都“费劲”,他就很难考上大学。

可见,焦虑者如果将自己的关注聚焦在消极甚至灾难的后果上,并且坚信后果已发生,就更加容易引发焦虑担忧的情绪。这种引发焦虑的认知性偏差特性,为我们从认知校正的角度干预焦虑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再来看看焦虑形成的心理过程。

焦虑通常是一种未来指向的情绪,当个体面对一件对他来说很重要却又无法掌控的事件时,他便会感受到潜在的威胁,并且由此产生失控感。这种失控感作为焦虑情绪形成的核心心理因素,常使当事人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因无法控制或预知结果而产生无助感,并促使个体将关注转移到自身,比如,自我应对能力的评价,以及对躯体状况与反应的关注。这种关注又使得焦虑情绪得到强化。同时,焦虑者对潜在的威胁和可能导致负面结果的线索变得过度警觉且敏感,更容易聚焦在产生这些风险的因素上,使关注变得更为负面且狭窄。

而对不确定状况或事件更为负面的灾难化的解读扭曲了很多信息及客观事实,促发了焦虑担忧的形成,造成功能上的紊乱与失调,即出现一系列焦虑反应。而为了应对这种焦虑,当事人往往会采取回避焦虑产生的场合或线索的方式,如演讲的高度恐惧会让演讲者以后尽可能地回避当众讲话的场合,避免焦虑再次发生,但这又往往会成为焦虑得以持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