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依赖文化,读书贵在实行
书名:教子也烦恼:左宗棠的23封家书作者名:徐志频本章字数:1686更新时间:2024-06-05 16:05:52
孝威病亡之后的一年多,《左宗棠全集》“家书卷”部分没有留下这段时间的家书。什么原因呢?一则,左宗棠深陷丧子之痛,久久难以释怀;二则,《左宗棠全集》“家书卷”部分是以四子左孝同晚年搜集整理《左文襄公家书》为底本的,后遭遇辛亥革命,作为被革命的对象,兄弟四散天涯,其间即使左宗棠给孝宽、孝勋写过信,也可能遗失了。
一、办事少文,刘典休假回乡
这封信写于1875年。这年,次子孝宽28岁,三子孝勋22岁,四子孝同18岁,用今天的标准看,3个儿子都已成年。
但给父亲写信由孝同执笔,让人感到蹊跷。孝威去世后,次子孝宽成为“家督”,这封信理应由他来写。孝同执笔,可能出于三个原因:孝宽做文章能力有限;孝宽以前被父亲骂怕了,提笔有心理障碍;孝同在三兄弟中文笔最佳。
第一封信专门商量孝威的墓地。古人最看重人生的两件大事:一曰养生,二曰送死。给死去的儿子找一块吉地,也是人之常情。左宗棠委托陕西巡抚刘典帮孝威相地,刘典看中湘阴县八尺坳的一块地。
刘典身为陕西巡抚,一省的军政大事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为左宗棠忙家庭闲事呢?
原来,他已经请假回湖南宁乡了。说请假是为了好听,事实等于辞职。
是刘典能力不行吗?在陕西巡抚任上,他干得还是很出色的。《清史稿》记述他:“治善后,集流亡,举屯牧,恤艰戹,革差徭。又以其时浚郑白旧渠,关中渐喁喁望治矣。”也就是说,刘典在陕西善后建设中不但安顿流民,奖励生产,抚恤弱势群体,取消苛捐杂税,还派军队重新疏通了郑白渠,关中一带渐见升平气象。
陕西平定后,适逢地方财政拮据,刘典实行精兵简政、减饷缩编政策,规定楚军及地方绿营,一律按原定工资的70发放。他急于建设一个富强的陕西。他致力开源节流,思路并没有错。但“节流”这种事急不得,前期思想工作尤其重要。刘典强行降薪,惹恼了出生入死的众将士,一时间“士卒不无怨望”。军队人心涣散,队伍越来越不好带。一年后,刘典众叛亲离,于是借机向朝廷请了探亲假。
从此举中可以看出他有些“书呆子气”,也能看出他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他曾在家乡宁乡创办云山书院,自题一联:
为将十年,每思禁暴安良,愧无格致正诚本领;读书万卷,须知明体达用,不外君臣弟友常经。
对联内容了无新意。说刘典的成功主要靠执行左宗棠的战略构想,是个一流的“执行家”,大致不差。
二、重视实践,左宗棠教孙“实行”
左宗棠如今已经完全不信风水。他认为,棺材安放地下,只要遗体不被水淹,不被蚂蚁咬,随便葬在哪里都可以,“不必讲堪舆也”。这或许是从孝威为母亲周诒端选墓地得出来的经验。
三年前,孝威为母亲周诒端选墓地并没选好,如今出现三大问题:一是所葬之山不生草,二是墓穴内的三合土离棺,三是陪葬的棕衣五年后离奇朽碎。
左宗棠对风水一开始就半信半疑。通过这件事,他醒悟孝威上了风水先生的当。
左宗棠不迷信,他相信“运势”:家运顺,自然能碰上好地,所以,不要刻意选地,一切顺其自然。
为父母选墓地,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眼光,考验一个人的办事能力。墓地都选不好,说明眼光有问题,其他能力也很难高到哪里去。
结合孝威的经历来看,他的书本知识是不错的,但明显缺乏社会经验,风水先生贪图左家钱财,为了从土地中赚高额差价,故意拿这样一块光秃秃的坏地来忽悠他,考验他看不看得出来。孝威居然真的上当了,说明他确实是“书呆子”。上过风水先生当的人,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免不了上当。他病急乱投医,乱服药,从个人判断力方面看,属同一原因。
左宗棠这段时间自我反思,也意识到自己以前对儿子们要求太严格了。规定太多,束缚太死,导致儿子们阳奉阴违。所以这一年乡试,他破例允许3个儿子同时参加,唯一的要求是不能打父亲的招牌找官员疏通关系,混个举人。
对丰、恂、恕、慈4个孙子,他也一改从前教子的严格要求,尽量以一种慈爱之心,遵从他们自由的天性。他在信中嘱咐儿子:“功课不可太多,只要有恒无间,能读一百字,只读五六十字便好。”
左宗棠的理念一直以来都很清晰: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小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关于如何学以致用,左宗棠写下一幅对联,作为子孙后代的指南:
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