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父亲积钱,儿子积过”的陷阱
书名:教子也烦恼:左宗棠的23封家书作者名:徐志频本章字数:1420更新时间:2024-06-05 16:05:46
一、总督两江,埋好伏笔
在写这封信之前,左宗棠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方式告知朝廷,自己“不想”做两江总督。窗户纸已经被捅破,朝廷没办法闪烁其词了,只好顺势做出人事调整计划:等左宗棠交接陕甘事务完毕,即授予他从一品协办大学士头衔,调任两江总督。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就更有意思了。左宗棠其实是无法现时赴任的,朝廷上下也都知道。毕竟,严峻的新疆问题就摆在眼前,容不得丝毫闪失。但朝廷必须摆出这样的姿态,以示尊重能臣。否则,过不了舆论这一关,而且会让办事者寒心,亦难以率领百官。
现在左宗棠将主动权握在手里了。他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假拖延。原本就去不了嘛!但这样来回折腾,并不是一个无用的动作,而是一个用心很深的策略:先在官场里造成自己现在就是两江总督第一候选人的舆论,为将来就任打下基础,埋下伏笔。朝廷会意,及时改任李宗羲为两江总督,于1873年正月初六颁发任命书。
这是目前情势下,左宗棠与慈禧太后都希望看到并能安心接受的最好结果。
二、“古人教子必有义方”
1873年是左宗棠的一个丰收年,他登上了此生第一个巅峰。在信中,左宗棠用一句“西事顺利”概括,平淡之中蕴含雄奇。
福祸相互倚依。这年,《易经》的“平衡法则”在左家出现:儿子孝威开始咯血。
咯血在今天不算大病,但当时卫生条件落后,人有个三病两痛很常见,比如曾国藩,后世称他“药罐子”,他常年靠药物调养身体。但中医着眼治本,疗效缓慢,人的病到底是轻是重一时半会看不出来。左宗棠以为儿子得的是常见病,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不幸的是,孝威为了不让父亲分心,瞒着病情不报。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左宗棠从亲戚的来信中辗转得知真相,心里“咯噔”一下,没底了。他感到问题有点儿严重,开始担惊受怕,但仍往好的方面想。
孝威瞒着咯血的事实,还有一个目的:想再次进京会试。因上次有了母病期间会试的不愉快经历,左宗棠这次明确不同意孝威进京会试。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子血脉相通,对他的心事,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左宗棠建议儿子不要进京的真实意图,除了怕他病情加重,更主要还担心一点:进京免不了又呼朋结伴,胡吃海喝,万一会试不中,反染一身坏习气;留在湘阴读书,至少可以修养心性、增长知识,不至于被一帮损友带坏。
从左宗棠信中的语气可以看出,左宗棠对目前的教育效果是称心的,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也还是满意的。他自称:“古人教子必有义方……吾之不以廉俸多寄尔曹者,未为无见。”这是将自己与古代的教子有方者比较,声称自己有先见之明。
三、父亲不积钱,儿子少积过
在信中,左宗棠说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家庭教育观点:只给儿子们提供日常的生活费,他们平时注意节约开支,则不至于饿肚子;如果寄太多的钱回家,则儿子们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拼爹炫富,本事不长,排场日长,父亲存钱越多,儿子可能积过越大。
左宗棠的这个观点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又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有为之士多是在艰辛的环境里锤炼成长起来的。
人人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愿,事实上,成功主要依赖三点:性格执着、习惯良好、才干超群。做到了这三点,其他都是枝节。一个人后期遭遇的挫折与失败,大多可以在早期家教的失误中找到原因。贫寒与朴素可以磨砺心志,激发进取心,在困苦中磨炼、改造,可以养成好习惯,这些让人终生受益。左宗棠明白这些道理,也在践行这些道理。
千金难买少时贫。这也解释了那些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寒门子弟,为什么一进入社会,反而会比大多数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更具竞争优势。